求知欲促進孩子主動學習
求知欲是推動人們自己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內心要求,它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力。人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碰到問題、麵臨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就產生探索新知識的衝動,這種情況多次反複,求知的衝動就逐漸轉化為人的內在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能夠促使人堅持不懈地探究知識。
求知欲在孩子身上表現尤為突出,是一種可貴的主動求知的表現。
求知欲是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動力
一個求知欲強烈的人,總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視著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從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獵物、獲取新的知識。達爾文出於對昆蟲的好奇,有一次看見三隻甲蟲,他隻有兩隻手(一隻手捉一隻),於是就用嘴含一隻。愛因斯坦的父親,給孩子買來一個小羅盤玩,小愛因斯坦拿到這個玩具,高興極了,擺弄來擺弄去愛不釋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麵輕輕抖動的那根紅色小針吸引住了。他把羅盤翻轉過來,倒轉過去,可羅盤下的那根小紅針,老是指著原來的方向不變。他好奇地問父親:爸爸,這根小紅針怎麼老是不變方向呢?”父親沒有馬上回答孩子的提問,而是對孩子說:“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這樣,一個小羅盤喚起了這位未來科學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見,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和毅力。
求知欲導致好思好問
求知欲強烈的人,思維活躍,愛提問題。而涉世未深的孩子正處於見到什麼都想問“為什麼”的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在追憶自己少年時代時有這樣一段敘述:“我在兒童時代喜歡仰觀天象,並且喜歡追究天象的根源,當萬裏無雲的時候,我總喜歡月亮。我每天晚上看月亮,竟看得發狂。有一次在月亮底下拚命追趕它,但終是徒勞,又有一次我登上桌子開窗,拿著一根手杆去敲月亮,但仍是落空!因此我向長輩發出許多疑問:月亮是活的嗎?月兒生在哪兒?到了初三、四或二十四五時,我又要問:‘為什麼隻剩一半了呢?那半個哪兒去了呢?’”孩子愛提問題,而好問才能真正學到知識,也能促進大腦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孩子通過不斷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思維活動,促使了其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提高了腦的功能,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求知欲是創造的起點
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欲,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許多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起始於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普裏斯特由於對“甲蟲在瓶裏窒息而死”感到好奇,經過30年的艱苦探索而研製出氧氣;瓦特對“開水壺蓋跳動”的好奇,驅使他探索,發明了蒸氣機;富蘭克林由於發現“毛皮摩擦過後玻璃棒能吸引紙屑、頭發”,經過探索,而發明了電。總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創造成功的開端和必要的條件,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內在動力。
求知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在某小學的一次自然常識課上,老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蚯蚓有什麼特征。經過觀察後,學生開始發言。
一個孩子說:“蚯蚓貼著地麵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老師說:“你觀察得很仔細。”
一個孩子說:“老師,我把蚯蚓放在嘴裏嚐了嚐,有鹹味。”
老師說:“對,我很佩服你。”
另一個孩子說:“老師,我用線將蚯蚓紮好後吞進了喉嚨,過一會兒,我把它拉出來,它在蠕動,說明它生命力很強。”
此時老師的神情變得莊嚴起來,激昂地說:“完全正確!同時我還要讚揚你這種勇敢的求知欲行為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同學們,我遠不如你們!”
是的,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確實讓人肅然起敬。而教師的這種鼓勵與引導,也同樣難能可貴。
如果說義務教育是兒童的一種權利需求,那麼這種權利的真正實現,還應在於教育是滿足兒童探求心或者求知欲的基本活動。如果人類沒有這種探求的本能,即使賦予它多少種權利,也是無濟於事的。
教育的意義,就是充分滿足人的探求本能或者求知欲。如果教育偏離了人類的探求本能和求知欲,這種教育就很可能是失敗的教育;如果教師和家長不尊重和愛護兒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麼教師和家長也是失敗和不幸的。
在理解兒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時,我們有必要認識人的大腦。人類對自己大腦的了解是近30年的事情。人的大腦大約有1千億個活動神經細胞,每個細胞有2萬多個類似連接點的樹突,每一個大腦細胞都像一台高功率的電腦。此外,科學家還揭示了人的大腦有7個不同的智力中心,它包括語言智力、邏輯或數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或視覺智力、運動智力或者身體智力、人際智力以及內在智力或內省智力。在這7種智力之中,傳統教育通常隻重視了前兩種智力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