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勵機製匱乏
專業實踐過程是一個能力培養的過程,這意味著其中的主體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意味著麵對困難,因此激勵機製在推動平台建設方麵必不可少。與真正的行業不同,校內專業實踐平台往往沒有成員的薪金或補貼發放,同時也不適宜獎勵過多學分(這將衝淡學校的管理製度和教學規劃)。因此,參與實踐的學生多是憑借興趣或學校的口頭獎勵堅持下來,無法真正地受到約束。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的怠惰得不到約束將產生“破窗效應”,嚴重影響著整個團隊的心態,使管理和效率越來越低。
3、課程體係與能力培養不配套
學院派,實際上代表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通病,即理論化程度強、實踐水平低。在複雜的因素中,第一課堂的配備不合理是根源之一。在學校編製人員的過程中,多年來建設的師資隊伍穩定不變,意味著所開設的課程無法更新,課堂上的知識偏理論、偏陳舊、偏空泛的現象使入門級別的學生無法領悟。因而促成了聽不進、記不住、不會想、不能做的現象。
三、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發展模式
1、小團體核心,成果帶動式
小團體核心,應當作為校內專業實踐平台建設的“初級模式”。筆者從管理《新聲報》與彙華電視台的經驗發現,平台人數過多容易產生多種意見,進而放大問題本身。某一個人產生的消極情緒往往帶動一片,形成“破窗效應”。為了避免在平台建設初期因本身的不成熟帶來的種種問題,需要培養一批靠專業熱情和責任心合作的小團隊,減輕管理壓力、重點促進成果轉化從而產生“榜樣效應”,最終把團隊帶入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中。
2、實踐促創業,利益導向式
學生的實踐成就感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獲得學校或社會認可的獎項,二是得到看得見的金錢或物資回報。其中,前者是機會型回報,可能會在某些時間段令部分人得益;後者是穩定型的,一旦有了合適的創業項目和合作夥伴,所有參與的成員都可以獲得較長時間物質回報。以彙華學院為例,目前學校正在積極建立創業孵化平台,有了自己的創業科技公司,但其基礎離不開專業實踐平台。最終,有了利益導向,平台管理的規範性和約束性才能進一步增強,效率也將得到較大改善。
3、人才長期培養,就業跟蹤式
校內實踐的一般程序是“一年級學習,二年級主力,三年級指導”,以此保證平台的延續性和傳承性。其中的問題在於,三年級學生實踐期結束後自動退出,實踐平台的影響和福利也自然終止。這種程序的結果是,無法有效地推動實踐平台成員的就業,既無法為後來的同學樹立標杆作用,同時浪費了學校提供的實踐教學資源。因此,平台管理者應站在長期的人才培養目標上,與四年級甚至畢業之後的學生保持溝通和指導關係,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長期發展,也增強了其自身的認同感,將走向社會的學生轉化為實踐資源。
4、複製業界規範,行業標準式
筆者在教學與管理實踐過程中發現,盡管學校限於資金儲備無法“鏡像複製”業界的整個生產過程,但突出的問題並非在此。根據彙華學院的內部調查顯示,實踐平台的學生更突出地感覺到自身在專業常識上存在差距,實際上也就是行業規範。對於彙華電視台來說,如何選題構思、繪製分鏡頭、在不同環境下應用鏡頭理論比攝像機操作往往更加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學校在專業實踐平台建設中應當形成一套了解和引入業界規範的機製,定期指派管理人員和學生深入業界學習,將業界人員的工作方式、態度和方法引入進來,比之投入大量資金購置設備顯得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①陳愛民,《大學生校內社會實踐平台建設的實踐及啟示——以梧州學院大學生綜合發展中心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3)
②劉光英,《地方高校廣播電視學專業校內實踐領域的探索——以齊齊哈爾大學教育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為例》[J].《理論觀察》,2014(7)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彙華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