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建設與發展模式探討
教育園地
作者:鄭杏月 李超 萬傳亮
【摘要】校內專業實踐平台建設,是當前我國高校實踐型學科發展的重要推力。相比校外實踐機會,校內平台在時間成本、人身安全保障和能力培養上更具優勢。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和管理經驗,以河北師範大學彙華學院為例分析了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不足。認為在平台發展初期應采取小團體運行、利益導向、就業跟蹤和行業規範引入等幾種模式激發平台活力,促進平台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實踐平台專業實踐高校建設
實踐型學科建設,在當前我國高校人才湧流、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下尤其值得關注。以新聞傳播類專業為例,本科教育培養的人才常常麵臨兩個問題:一是就業前競爭乏力,專業優勢不突出;二是就業後適應難,缺少好的職業前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高校教育與行業實踐脫節,進而導致學生“學不足以致用”的問題出現。
校內專業實踐平台,是一種為學生在校內提供實踐機會和指導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學生的時間成本,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可控性,為本校老師的參與和推動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建設與發展對實踐型學科來說具有探討的必要性。
一、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定位與優勢
1、節約時間成本
按照高等學校的教學安排,學生真正實習的階段是四年級下半年,也有部分學校安排在三年級。然而,一二年級是夯實實踐基礎的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學校一般會集中把課程安排在這一階段。對實踐型學科的學生而言,即使想要外出尋找實踐機會也沒有太多時間。換而言之,外出實踐勢必會耽誤正常的課程學習,時間成本非常高。因此,在校內建立專業實踐平台,通過學校的資源支撐、模擬行業生產、聯絡社會兼職機會等方式,學生能夠實現靈活的時間支配,充分利用碎片化的課餘時間作實踐,相較於外出實踐優勢非常明顯。
2、人身安全保障
學生人身安全,是每一所學校行政工作中的重頭戲。無論是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還是學生個人進行分散的外出實踐,人身安全都會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而在校內建立專業實踐平台,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可靠的規章製度和管理之下,風險性將大大降低。筆者在多年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學生進入社會環境上當受騙的現象屢有發生,這與大學生的年齡、閱曆有較大關係,也是該階段不可避免的矛盾。
3、培養目標明確
以河北師範大學彙華學院為例,目前的師範類和非師範類學科均開始建立自己的專業實踐平台,而且共同的特點是設置一個或多個教師專門負責平台指導。這種指導模式相比學生自己外出實踐具有更明確的目標。彙華學院傳媒學部的《新聲報》和彙華電視台作為兩個典型的校內專業實踐平台,不僅設有學院本身的教師專門負責管理工作,同時還邀請各任課教師、省市級媒體工作人員共同指導學生創作,在學生的能力發展、團隊合作、成果整理上具有較為清晰的規劃,有效促進了實踐能力的轉化。
二、校內專業實踐平台的問題與不足
高質量的校內專業實踐平台,可以激活一個學科的活力,每個學生的實踐創作過程、結果都容易在專業內部形成榜樣效應,無形中蘊育出良好的團隊凝聚力和專業熱情。但需要注意到,目前各高校在平台建設方麵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導致平台本身與成熟的行業實體存在著較大差距。具體有以下幾方麵:
1、與業界對接不暢通
業界與學界的交流需要資金帶動,一方麵是交流產生的各種費用支出,另一方麵是學界需要在平台內部建立一套相應的硬件軟件設備。以彙華學院傳媒學部為例,學部現配有攝像機42台、各類燈具20套、攝像搖臂、軌道車和穩定器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實踐的要求,增強了專業歸屬感。但與業界溝通不暢的問題仍然存在,主要體現為:1、業界老師前來指導的次數有限(每學期2-3次);2、設備基本符合要求但層次較低,無法達到廣播級製作的效果;3、與業界往來仍處於邀請式,沒有真正實現合作(限於學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