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產和消費
網絡上迷群群體以相應的文化實踐體現著參與力量和分享精神,也塑造著全新的內容生產方式。網絡迷群作為新媒介使用者具有強大的生產和消費能力,他們在互動分享的同時也對內容文本進行著再理解和再詮釋。迷群在亞文化實踐中利用大眾文化和媒介影像資料從元文本中抽取自己的興趣點,用力所能及的技術方式和表達能力,通過挪用、盜獵、複製、擬像等多種形式生產出自己的文化產品,包括文字創作、音視頻剪輯、PS照片圖片、手繪動漫圖畫以及周邊產品(偶像標識、道具服飾、海報、應援燈牌手幅、日曆卡片)等多種帶有偶像符號的衍生文本,以此承載迷的情感與意義。例如,筆名“影徹”的迷以Super Junior成員韓庚和金希澈為原型創作的同人王道小說《溺水的石頭愛情的花》自連載起就受到Super Junior迷群成員的強烈推崇。文化生產為網絡迷群群體的文化實踐打下基礎,而生產出的文化產品更是促進了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費實踐。
網絡迷群受眾與傳統大眾媒介受眾不同的是,在文化實踐的過程中,他們不再是媒體牽引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受眾群,從某種程度上說,更是網絡時代信息的主動製造者。在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的背景下,網絡迷群無疑是特殊的、狂熱的具有消費行為的群體,他們的消費行為主要體現在偶像文本消費、偶像活動消費、偶像公益支持以及其他無形消費中,繼而在消費實踐中進行個體的精神傳播活動。在《中國好聲音》節目中,冠亞軍的爭奪取決於偶像迷群的短信投票率,迷群成員還可以通過微博互動點評好聲音成員的表現,不僅為偶像的成名添磚加瓦,還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影響力。作為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迷群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單是經濟行為,他們注重的是消費品被承載和宣揚的符號性意義,結合生產和消費實踐用以獲得自我表達與身份認同。
四、認同和衝突
Web2.0時代的到來加劇著新媒介傳受的互動,新媒介以其虛擬性和相對低的門檻為積極主動的迷與迷群提供相對自由寬鬆的虛擬空間,使其呈現延伸充分本真的自我。網絡迷群中的成員對迷對象狂熱的同時,會賦予迷對象個人的情感與理想信念,如迷在解讀元文本和生產衍生文本時,會調取自身潛意識的情感與價值觀投射到自己的文化作品中,通過其他成員的評價與反饋,在理想自我與群體肯定中認識到自我,從而引發情感共鳴構建自我認同。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作用下,網絡迷群成員在所屬的迷群虛擬社區中獲得全新的身份認同,迷群群體也不再局限於線上的虛擬交流互動活動,而是積極參與到以群體名義所從事的線下文化實踐活動中,並通過頻繁、密集的互動與分享、生產與消費獲得文化資本與鼓勵,從而產生強大的迷群整合力量,並在這樣的文化實踐中獲得強烈的群體支持與歸屬感。
網絡迷群在偶像的牽引下分屬於不同的群體,在文化實踐中形成競爭與衝突也就無可避免。在2014年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閉幕晚會上,湖南電視台主持人謝娜與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康輝一同頒獎,由於謝娜在頒獎致辭中風格不夠端莊,被網友質疑主持能力,從而引發粉絲與黑粉之間的罵戰。迷群成員以自身對群體的認同區隔著不同的網絡迷群“圈子”,在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召下,“圈子”內部的迷群成員團結互助、熱情友愛,與偶像形成“共同體”,一旦偶像遇到挑釁時,群體便會迅速行動,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在忠誠、狂熱的衝突狂歡中尋求認同的快感。
新的媒介環境解放了迷的創造力,他們交流分享屬於自己的文化信息,通過生產和消費構建自我認同,形成共享的群體意識。文化實踐推動著網絡迷群在大眾文化中蓬勃發展,作為流行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景觀,網絡迷群的文化傳播有著新的意義和價值,迷群群體也會在文化實踐中呈現更加豐富、多元的特質。□
(作者單位: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