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市報記者如何寫“活”經濟新聞(2 / 2)

將經濟新聞通俗化,在這方麵,經濟學家厲以寧給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當人們還不知道什麼叫資產重組時,他是這樣解釋的:木桶的木板長短不一,長板發揮不了作用,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把長板鋸下來補在短板上,這叫“資產替代”;二是把木桶拆了,長板和長板放在一起箍一隻桶,短板與短板放在一起箍另一隻桶,這就叫“資產重組”。在講到經濟發展要有一定的速度時,厲以寧又打了一個比方: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騎得太快會翻車;騎得太慢,自行車會晃,就不穩;自行車不走就要倒。經濟建設也是如此,經濟要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

三、注意關聯,深度挖掘

做有深度的經濟新聞不但能吸引讀者眼球,也是報紙與電視新聞相比的一大優勢,深度經濟新聞不但要報道經濟現象,還要分析出現象出現的原因,為讀者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此完整的經濟新聞報道,正是我們經濟新聞記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標。

往深度去挖,要注意事物的相互聯係,可以把題目做大。例如如今不少企業虧損,從單個企業來看,原因可能千差萬別,但是綜合地分析,把表象和深層次的原因聯係起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企業虧損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經濟體製不順,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是管理水平較差。這裏既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上的問題,也有企業具體微觀運行中的原因。從不同企業經營實踐來看,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在拿單個企業的效益問題當話題的時候,不妨更深入地挖掘一下與之相關的各種內外環境,不少企業虧損其實存在一個更高層次的難題——經濟整個布局、調控上的不合理,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大麵積下降。

經濟生活紛繁多變,如何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新聞主題,記者可以多觀察新舊交替現象,從中發現強烈對比,對比中出新。比如過去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一家一戶幾畝責任田,土地流轉以後種田大戶通過農業機械可種成百上千畝土地,我們在報道時就要拿兩者進行對比,對比中我們發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不少農村出現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現象,“誰來種地”問題比較突出,土地流轉實際上是順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比中我們還發現,小規模的經營農戶無法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也無法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使農民從事農業經營成為體麵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當經濟報道的切入點與廣大讀者所關心的問題相吻合時,經濟新聞就會充滿魅力。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及時了解百姓所需,還要抓住市場,從生產者和經營者都關心的市場中找經濟新聞,通過對市場的供需、價格變動、消費熱點等老百姓司空見慣的各類經濟現象的分析,發現鮮活的新聞素材。這幾年豬肉價格漲漲跌跌,筆者持續關注該經濟現象,幫助讀者分析豬肉價格漲跌與豬飼料上漲,疫情、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相關,每次對豬肉價格作深度報道,都要請業內人士分析本次豬肉價格漲跌的原因,是飼料價格變化,還是人力成本因素,養殖戶對豬價漲跌的態度,豬價上漲的行情規律,判斷豬肉價格的後市行情,給養殖戶和相關人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產業結構調整、所有製結構調整、國企改製,國家銀根收緊,有短期內的經濟問題,也有長期存在的問題。記者要拓寬視野,注意事物之間相互關係,努力將熱點、難點做好策劃,搞好分析,引導輿論,配合地方政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①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M].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②吳錦才:《怎樣當新聞記者》[M].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銅陵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