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怎樣實現角色轉換
新論摘編
新的傳媒業態對媒體提出了更大挑戰。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竭盡全力尋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順應新的時代要求。
社會對記者的需求從未改變。在一些人眼中,為適應後工業時代,記者的職能有所“延展”,包括精準度、信息安全性、信息處理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以最正確的展現形式給特定群體講故事,仍是記者行業的一貫要求——換句話說,時代再變,不變的是講好故事。
改變世界的同時提升自己。媒體人要想在新聞報道和媒體機構中彰顯個人魅力,就需要樹立一種責任意識,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能力。時代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十年媒體從業者如何做新聞?
未來十年,媒體麵臨的挑戰將會有四對矛盾:新舊媒體之間的矛盾、跨界和堅守之間的矛盾、善與真之間的矛盾以及大與小之間的矛盾。至於如何選擇道路,需要“在糾結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提升和改變我們自己。
(張薇/《光明日報》)
報業轉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
對報紙來說,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轉型是必由之路。如果能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在內容生產和經營模式等方麵進行全麵創新,把經營“做大”,把內容“做小”,或許可以闖出一條報業自救之路。
內容生產: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競爭力,而“時效性”“互動性”則是其明顯的短板。麵對新媒體的挑戰,報紙唯有變“多而全”為“少而特”才能揚長避短。雖說“一報在手,應有盡有”現在仍是一些紙媒堅守的辦報理念,但也有不少報紙另辟蹊徑,根據自身的具體發展情況,開始嚐試通過“瘦身”集中精兵強將辦好“剩下”的其他版麵,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以信息傳播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報紙應該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實現報道內容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在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深度報道、獨家評論、專業解讀等都不失為突出特色的有效途徑。重視深度報道,把新聞做深、做透、做好,是報紙提高核心競爭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評論視角要獨特,對於報紙來說,評論就是其思想表達的載體,是新聞報道的風向標。評論要有影響力,不能簡單地陳述新聞事實,必須有獨特的視角,有自己的觀點,即所謂獨家評論。除了深度報道、獨家評論之外,專業解讀也是提高報紙競爭力的“殺手鐧”。
經營模式:單憑廣告收入支撐報業的發展越來越艱難,若要擺脫當前的經營困境,報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策略,發展多元化的贏利模式。做強優勢產業,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報紙要及時調整經營和發展思路,樹立市場營銷理念,一切從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出發,延伸媒體價值鏈條。做好相關產業,把握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機遇,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效應和公信力,整合報紙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向文化服務領域發展。嚐試跨界發展,需要通過資本運作,選擇優勢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