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釣魚城之戰 獨釣大中原 1(2 / 2)

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殺人過億,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得幹幹淨淨的。

惟有釣魚城抵抗了36年而全身而退,用實力讓魔鬼們放下屠刀。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係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故釣魚城有“上帝折鞭處,東方麥加城”的美譽。

這些都是釣魚城之戰的曆史影響,我要講的是釣魚城的傳奇故事。

遊海龍率領著手下軍隊對孟如龍是聞風就逃,可是到達一處絕佳的山城以後,就決計不再逃跑了。

這座城就是釣魚城。

釣魚城坐落在突兀聳立的釣魚山頂,釣魚山相對高度約300米。

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彙流,南、北、西三麵環水,東麵又有大山為屏,地勢十分險要。

這裏既有山水之險,又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路,可通達四川各地。

水圍城、山護城,山水烘托著這座雄關釣魚城。

這些絕佳的戰略優勢肯定打動遊海龍的心了,然而真正讓他決心留下來的卻是釣魚城內外的優越的生存環境:

城內有大小池塘13個,井92眼,可謂水源充足;城內有大片田地,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

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

遊海龍敏銳地感覺到:

這裏就是自己絕佳的落腳之處——在這裏落腳不說別的,就是這裏的山水都成為自己的將士了,可以幫忙牽製孟如龍很多的軍隊呐。

當然了這隻是遊海龍的退路,而進路卻也是在這退路裏的:

若是孟如龍率軍攻打,自己就在守城的過程中伺機滅掉他盡可能多的軍隊。

一來到釣魚城,遊海龍就開始大造聲勢:

在釣魚城的南北兩麵,修建直到江心的一字城牆。

這種平麵呈垂直於山勢河道的兩條“一”字形城牆,構成垂直於山勢河道的縱向防禦屏障,便於釣魚山頂給養和保障兵力的運輸暢通,同時擴大戰略縱深。

在一字城邊上築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蔽重慶(今重慶市)。

這一切使釣魚城成為支撐四川戰局的防禦要塞。

釣魚城周十二三裏,遊海龍對城牆進行了加高、加固,使它周圍的城牆高達數丈。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遊海龍已經布好局了,也該孟如龍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