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海龍造的聲勢這麼大,誘使得川、陝兩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成為了為數幾十萬的軍事重鎮。
而在孟如龍看來——遊海龍這樣做,完全是在作繭自縛。
孟如龍還真地想像結繭一樣,把遊海龍給死死地困住的:
派重兵把守禮義山城(今渠江東北,俗稱三教寺寨)、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
最為關鍵的是增兵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諸城與釣魚城的聯係。
同時,令孟如虎前往成都趨涪州藺市(今重慶市涪陵區西)造浮橋,斷絕援軍。
又在銅羅峽據險為壘,阻遏遊海龍的軍隊北進。
進行了一番天羅地網的布置以後,孟如龍率軍進駐石子山。
孟如龍攻打釣魚城,首當其衝的就是一字城。
一字城牆為夯土包石結構,依山勢而建,在地勢較陡的山脊部分,城牆直接砌於山脊外側。
城牆內則還有城牆,其寬度大約近10米,中有石塊築成的不規則的陡峭石階,一直延伸到斷崖。
這石階就是連接釣魚城和水師碼頭的,在作戰的時候通過一字城進可攻退可守,在不被敵人掌控的情況下,還可以和外界保持水路聯係。
很顯然,這一字城成為了雙方爭奪的重點。
和一字城緊挨著的就是水師碼頭,為了爭奪它,更是為了進一步爭奪一字城,雙方在這裏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水戰。
在春寒料峭的二月裏,孟如龍調動了數百艏大船開往嘉陵江和遊海龍展開了一場惡戰。
孟如龍的船都是大船,其中有一半是高大的樓船。
樓船長120步,上麵有樓櫓,開四門,能馳馬行車,可容士卒800人,前後左右設有六具“拍竿”。
“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高懸巨石,在接舷戰中用來拍擊敵船,是一種威力很大的冷兵器。
孟如龍的船隊望之如山,綿延十數裏氣勢奪人!
遊海龍就東拚西湊了百十艘小船,而有一些小船還是向釣魚城裏的漁民租借的。
遊海龍使用的還是低矮的單層槳戰船,租借來的漁船更加的粗略不堪。
在這樣的優略對比之下,這仗還沒有開打,好像就可以斷定:
遊海龍是必定會輸的。
但是滿腹狼性的遊海龍卻並不這樣看:
戰爭的勝負和兵力的多少是沒有必然聯係的,而且即便是在水戰中自己打敗了,那在接下來的守城和攻城的對峙中,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
打仗肯定要揚長避短了,孟如龍很會用自己的長處攻擊遊海龍的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