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會戰下令讓蔣鼎文撤退,把河南人扔給日本人的命令是誰下的?讓一戰區司令長官放棄河南的,除了委員長還會是誰? 如果確定了這一點,後麵委員長的表演全成荒謬的演戲了--如果他真不知道河南災荒嚴重,把叫蔣鼎文放棄河南幹什麼?片子裏已經好幾次明著點出了這一點--常凱申放棄河南,指望把自己的人民扔給侵略者來賑濟,而日本人不肯進攻,結果把災區變成了三不管的地帶。這才是關鍵。

最後侵略者真做了--才有最後的字幕,6萬滅了30萬。 如果確定了這一點,你覺得委員長那還是殫精竭慮?分明是有膽做但沒膽認而已。他一開始算盤就打得很明。有這個算盤在先,後麵的一切動作不是演戲是啥?真不虧為是改日記的委員長,自己演戲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 他後麵演得越賣力,配上蔣鼎文這段就越滑稽,明明一開始就打定算盤把人民扔給侵略者的,如今還演得這麼賣力。 明明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放棄河南災民,所以才有白修德和神父所說的Why--為什麼一場災荒看不到任何官方的救濟。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被官方完全拋棄了。 這不是一條罪狀,而且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常凱申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把災民全扔給日本人,所以才有了白修德反複說的“為什麼”,白修德沒有上帝視角看不到,你也看不到?所以白修德需要問為什麼,我們也需要?我們明明知道因為什麼。

如果確定了這一點,其他的一切形象就統統都是演戲了。既然“可以理解”那就大大方方的說我就這麼辦。我們都知道委員長能殺掉江西三分之一的人,死掉幾百萬河南人算什麼?不,他偏偏就要擺出一副殫精竭慮的樣子,擺出一副無辜的樣子,擺出一副勞心勞力萬分無奈的樣子,擺出一副被欺騙受傷害的樣子,雖然一開始就知道他從頭到腳打的是什麼主意。 這不是虛偽、荒謬和造作是什麼?你說?後麵演的越好,加上第一條統統都反過來了。這才是藝術性的地方。

關於片頭的光頭演講

其實片中對委員長可以說是充滿了諷刺。對大公報封殺,對時代周刊報道,卻要求多買並附上報告送與高官以示重視,可以說委員長非常重視友邦的看法,開頭不是還有一段放了委員長的錄音,說了(1942年)跟日本開戰5年,跟日本宣戰1年,可以說黑得很到位了。

關於重慶方麵的鏡頭 我對劇中重慶的戲份,就一個感覺:不協調的假。所有人的動作都像演話劇一樣誇張。所以李培基作為個正常人才在重慶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童軍遊行,被轟炸後的歡送,街邊一邊消防隊灑水一邊歡送友邦大使--簡直就像漫畫一樣諷刺了。轟炸後的歡送簡直就是漫畫的手法了

(此段影評摘自網友評論,希望對大家進一步理解影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