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貪官生病,也不是無藥可治,關鍵是看他願不願接受治療,能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裏有一個“華佗巧治貪官”的故事可資佐證。
據說,東漢末年,譙縣有個趙太守,平素貪婪成性,作惡多端,招來不少罵名,久而久之,得了胸悶病,既不發燒也不頭疼,隻是胸口脹滿,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在床上更難受。醫生請了不少,可診斷不出到底是什麼病。求生心切,貪官隻得跪著去求名醫華佗救他一命。
華佗向來蔑視權貴,但對於誠心求醫的患者從不推辭。一番望聞問切之後,華佗診斷出這貪官的病不是一般藥物可以醫治的,隻有在大怒之下才可痊愈,於是提筆寫了一紙“藥方”。果然,這位貪官一看處方,勃然大怒,氣得七竅生煙,吐出一堆淤血,手指著華佗正要破口辱罵時,頓覺一陣神清氣爽,才想起自己原來請的是一名神醫,尚未用藥,其病已經治愈。原來,那“藥方”寫的是:“本是無賴賭徒,現居太守寶座。酒囊飯袋稱友,拍馬溜須為途。拈花惹草成癮,草菅人命無數。搜刮民脂民膏,不義之財致富。此官喪失人性,衣冠禽獸不如。判你千刀萬剮,也是死有餘辜。送上猛藥一帖,看你吐是不吐!”
老幹部,防控離退休焦慮症
老吳擔任行政領導多年,勤勤懇懇,一天忙到晚。63歲那年,他離職休養了。辦完手續,心裏想:這下該好好休息休息了。孩子們已長大,又不住在一起,家裏很清靜。前兩個月還好,感到心身輕鬆,如釋重負,好像驟然離開喧囂的城市到了一個清靜的鄉村別墅一樣。從來不管家務的他,這時也幫助老伴做事,日子過得挺好。兩個月過去了,他漸漸感到每天日子過得很慢,早上起床後沒事可幹,十分無聊。想讀些書也安不下心,做家務活又覺得沒意思,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他常呆坐在家裏歎氣。雖然用不著起早貪黑地上班了,卻覺得比上班時還累。老伴發現他不像以前那麼開朗了,問他有什麼煩心的事,他也說不出,勸他到公園走走,他也不感興趣。飯量也小了,連他自己都懷疑自己身體出了毛病。
其實,老吳並沒有什麼毛病,隻是他在離退休後,沒有找到合適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來充實自己。同時,由於社會交往空間的相對縮小,各種信息來源渠道的減少,使他產生了寂寞和空虛等離退休焦慮症。
離退休焦慮症是一種老年期典型的社會適應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對環境適應不良而引起的多種心理障礙和身心功能失調的綜合病症,其特征是:孤獨、空虛和憂鬱。原本樂觀的人這時候可能變得情緒消沉。與此同時,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患者對事物毫無情趣和活力,懶散乏力,不愛活動,反應慢,嚴重時達到麻木遲鈍狀態,看到老朋友、老同學、至親好友或病或死,相繼離去便有同病相憐之感。心理上老化現象加快,自感腦力和體力不支,悲觀失望,從而促生多種身心疾病。
要預防和治療離退休焦慮症,老幹部應該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用好“加、減、乘、除”法。
1.加,就是要增加一些愛好與交往活動
退休了,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即可選擇參加跳舞、打球、種花、養鳥、登山、琴棋書畫等活動,也可參加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公益活動,讓退休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2.減,就是要減去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人到老年,身體抵抗力難免下降,此時雖說工作上的繁忙、勞累、壓力沒有了,但在多年生活工作中不少人養成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這些惡習是健康潛在的殺手,一定要下決心改掉。
3.乘,就是要過上乘的生活
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致使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現在退休了,有時間、有固定的收入,一定要科學地安排好退休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過好每一天。
4.除,就是除掉精神上的煩惱
我們生活的社會並不是真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在所難免,尤其是退休失落感,這就看你如何看待。俗話說:“找樂即樂,找煩即煩。”所以,我們不要自尋煩惱,遇到不平之事不氣惱、不較真、不攀比,過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