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官場上行走:小心焦慮這塊絆腳石
害怕當官,源於成功恐懼症
有一個重點中學的副校長,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因此,區教育決定提拔他當校長。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從副職到扶正,說明不斷進步。但是,他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焦慮。
他本來是一名普通教師,工作特別認真,領導交給的任務一定會完成,而且完成的比領導預期的還要好。在他的心裏,工作不論大小,萬萬不能出錯。因此,一步一步被提拔到了副校長的位置。
但是,他並不喜歡當領導,不想要什麼職務,當個普通的任課教師就不錯了。他覺得,職務越高,擔負的責任就越多。當領導,就怕什麼事沒有考慮好,萬一沒做好,怕落埋怨。本來,他當副校長已經快承受不了,現在又聽說教育局要提拔自己當正校長,就開始焦慮、緊張,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才能不被提拔。
這位副校長之所以對當官如此恐懼,實際上是基於一種“成功恐懼症”。也許這很難讓人理解,在我們的印象中,誰不希望追求成功呢?誰又會害怕成功呢?但許多人往往是害怕成功多於失敗,乃至逃避成功。對於這一現象,心理學家馬斯洛概括為“約拿情結”。
約拿是《聖經》裏的人物,上帝交給約拿一項崇高的任務,這本是約拿平日所向往的,但是麵對突如其來的榮譽,約拿卻感到一種恐懼,企圖通過逃避任務來消除恐懼。
約拿情結是一種複雜而又普遍的心理現象,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存在,隻不過在官場上比較明顯而已。通常,約拿情結表現為不堪壓力、逃避責任、安於現狀、缺少上進心等。這位副校長之所以害怕提拔,並不是他不想享受更高的待遇,而是沒有勇氣承擔責任。
人們之所以具有約拿情結,除了受早期經驗(如童年時常常體驗失敗或得到消極評價)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不願吃苦,有的是害怕承擔責任,有的是信心不足,有的是介意外界輿論。特別是遭遇過幾次失敗或挫折的人,最難克服約拿情結。
因此,身在官場,要想有所建樹,除了要認清自己的定位,還要不斷培養自己的勇氣,克服約拿情緒,要懂得推銷自己,勇於提出要求,敢於公開發言,同時更要擔起責任,特別是別人不願意承擔的工作。還有,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微笑,放鬆心情,因為在官場上,人們很容易在你的臉上看出端倪,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不要焦躁。
公務員焦慮,不是一個偽命題
對於公務員的焦慮,社會上有不同看法,部分人認為他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焦慮確實存在。他們或者因升遷問題而導致急性心理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或者因剛參加工作而患上社交恐怖症等。
據專家分析,公務員屬於工作壓力比較大的群體,他們整體素質高、抗壓能力也比較好,但他們要承受更多來自於單位體製、機製、工作任務、家庭期望、自身人格等方麵的挑戰,並被要求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如果應對壓力的方式不正確,就會產生心理問題,乃至發展成心理疾病。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曾發布《公務員人格特征與考核績效及個體幸福感關係研究》結果,該課題共調查了94名公務員,平均年齡39歲,其中有心理問題的占17%左右。調查發現,公務員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體強烈,“唯唯諾諾,兢兢業業”,工作時經常處於“心理恐慌”狀態。
近年來,不少黨政機關公務員吐露了“壓力大”的心聲,有人甚至調侃地得出了公務員的“五死”結論:“沒有好膽子得嚇死,沒有好身板得累死,沒有好酒量得喝死,沒有好性格得急死,沒有好胸懷得氣死。”
另外,近幾年公務員自殺案例的增多,也證實了他們的壓力之大。當然,一提到公務員自殺,很多人都會想到腐敗。事實上,在這些自殺的人員當中,有些確實與腐敗無關。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副教授宋臘梅分析說,概括來講,公務員壓力除了工作本身及“發展”的壓力外,還來自於中國特色的人際關係。公務員開展工作,除了考慮對事,還要考慮對人,很多公務員經常抱怨,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甚至超過工作本身帶來的壓力。
王軍是某政府機關副處長,與處長關係處理得很不好,工作起來不愉快,想換其他部門又不可能,是繼續與處長對抗還是妥協?或尋求和解?王軍覺得自己根本找不到辦法,就開始逃避。平時工作上的事情,不表態,不提建議,進行消極對抗。煙酒不沾的他開始喝酒,業務上不求上進,喜歡回家看電視。因為不知如何應付與上司的人際關係,王軍長期失眠,情緒焦慮,胃口不好,常在家中發脾氣,甚至遷怒於妻兒。對此,他非常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