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商海裏遊泳:不要被焦慮窒息 (1)
創業焦慮:當夢想照進現實
在現代社會,湧現出了這樣一批創業者:他們往往在25~35歲之間,男性居多,未婚,業餘愛好多為電子、IT,嚐試各種互聯網新鮮事物或者新鮮遊戲,除此之外,業餘愛好很少,尤其是需要跟人打交道的愛好。工作三四年之後,不甘於平淡的生活,開始創辦自己的事業。在創辦自己的事業之前,對人生充滿了美好信念,認為,一定要創辦一個這樣的企業:
1.所有員工在自己這裏都是快樂的。
2.所有員工都不需要加班。
3.堅決不做自己瞧不起的土氣的包工頭,拖欠員工薪酬。
4.所有員工都像自己一樣,熱愛這份事業,努力拚搏向前,人人品質優良,愛公司如家。
5.利潤會滾滾而來,隻要自己有投入。
然而,當這些創業者介入真實的創業生活中,他們才開始發現:
1.並不是所有員工在自己的公司這裏都是快樂的。
2.現實的項目開始逼迫加班。
3.開始覺得包工頭也挺好的,開始宣傳馬雲也曾經拖欠過員工工資,向員工借錢的事跡了。
4.並不是所有員工都認同你的理念,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份現實的收入更可靠。
5.利潤的來臨往往在自己即將崩潰的時候。
於是,他們開始:
1.非常焦慮地逼迫員工出活,同時將自己的壓力轉嫁到更多的員工身上,自己不開心,員工也不開心。
2.恨不得所有員工都與自己加班到深夜2點多,恨不得員工三餐、住宿都在公司解決,恨不得員工去廁所的時間,都在思考公司發展。
3.開始想方設法將穩定的員工薪酬拖欠或者減少,或者使用成本更低的兼職人員等。
4.對人過於苛求,當員工稍微表現出不認同自己的理念,不熱愛自己的事業時,就開始過度反應。
5.在利潤滾滾而來之前,自己的公司已經死了,不是因為其他,而是他們人為地將自己的心理防線提早崩潰了,即使公司的前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為什麼這樣呢?首先,創業者往往具備高度的成就動機,迫切地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因而容易產生焦慮。其次,創業比任何一項競賽更能挑戰一個人的心理極限,尤其對於部分自我期望甚高的創業者而言,在創業之前,許許多多的創業者在自己的行業、自己原來就業的公司,無不是優秀的人才,善於交際,左右逢源,技術突出,活得都很體麵。但是,到了一個真實的創業情景之中,創業者麵臨的是一個資源極其匱乏的商業環境。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溫文恭敬,不是麵子功夫,而是要放棄麵子,光著膀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胸襟。創業環境之下,創業者更容易遭受各種負麵情緒的打擊,諸如自卑、自負、消極、過於積極、急躁等,很多心理缺點,是創業者在創業之前壓根不可能意識到的。不過,創業者一旦突破自我,走出去,無不是頂呱呱的人才。
32歲的楊妮娜,懷著“創造一種融合中美文化的新流派電影”的夢想,準備單槍匹馬在加利福尼亞創立雙鋒娛樂製片公司。然而,已有的同類製片公司一直令楊妮娜感到很害怕:他們個個神通廣大,關係眾多,財大氣粗。如果這種恐懼不能克服,她唯有放棄夢想。
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否有獨特優勢,結果信心倍增:在藝術造詣上,對於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的各種風格及流派,她都十分熟悉且有深刻的內在理解;在把握商業機會上,她時時穿梭於中美之間,清楚從何處能準確地找到目標客戶。這兩點是別人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
於是,她堅定信念開始行動,並且在行業圈內網羅了一批背景及信念與她相似的專業人士做兼職顧問。如今,她擁有了獨立的製片室和專業的團隊,並且小小製片公司達到了200萬美元的銷售額,擁有了分布中美兩地的穩定客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