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協作篇(1)(2 / 3)

在當今的職場生涯中,光憑一個人單打獨鬥,個人為王,既使此人再優秀,MBA或者專家博士,或者有多年實戰經驗,他發揮的能量仍是有限的。而來自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優秀的。那麼究竟如何打造一支團隊?其中有三點是,相互真誠,相互團結;相互支持,一致對外;相互溝通信息。

蓋洛普調查公司曾對百萬名經理人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單位內有比較好的朋友,是工作環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職場,大家都是為生存忙碌,做好工作自然是前提。所以,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包括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是同事,就要保持工作關係。如果有共同語言能說的來,工作上能互相幫助、互相理解,這就非常難得了。現在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職場上,人與人之間都會存在某種利益關係。大家可能會朝著同一目標工作,互相之間需要團結協作,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競爭要與協作結合。一般來說,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個體與群體並重、競爭與協作結合的。一個典型的日本人,不僅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競爭取勝的精神,而且同時非常注重集體意識,善於合作與協調。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現與自我克製統一的性格。美國曆史學家埃德溫·賴肖爾讚揚日本人無疑比多數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體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團體生活中形成了這方麵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強調指出,日本人具有濃厚的個人意識,在把個人從屬於集體的同時,在其他方麵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個性意識,頑強地表現自己,積極奮鬥,幹勁十足。據說,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幹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顯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去發揮協作和整體的力量。

單打獨鬥不如協作,職場新人“策劃否決案”悟道理。朋友的朋友何磊,在談及自己遭遇的“策劃否決案”時很有感觸:“想要盡快成長,還是得注重協作和請教,否則欲速則不達呀!懂得團體協作,善於虛心學習的新人,才能在職場中成長得更快。”何磊去年自一所名校畢業,前不久從廣州班師回漢,到某公司市場部就職。由於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大公司裏積累的工作經驗,大方開朗的他深得領導青睞。一次,公司在內部廣征市場拓展方案,經理分配任務時提醒:作為嚐試,何磊等幾名後起之秀可以每人單獨完成一份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份。憑借著在大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對市場行情的自身把握,何磊決定單挑。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時間,細斟慢酌,搞定了“大作”。報告上呈後,經理的評價出乎他意料之外:“缺少了本地化的東西,操作性不強。不過你的宏觀視野很開闊。”之後,經理把幾名後起之秀叫到一起,讓他們分別揣摩彼此的方案。在經理的“撮合”下,他們將各自方案中的亮點進行了提煉和重構,結果新方案被老總評優,列為最終方案之一。想著自己能與資深員工“並駕齊驅”,他們甭提多高興了。事後經理指出,他之所以給出提醒,就是想讓這幾名年輕人能夠合作,取長補短。不料他們竟然都選擇了單兵作戰。

現在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職場新人要巧用團隊資源。在近千人的企業裏,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職場新人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從一名普通員工晉升為集團中層管理人員。其奧秘何在?昨日,剛被集團公司任命為營銷中心主任的李軍告訴大家,職場新人一定要勤於思考,勇於溝通,有效地利用好團隊資源,就等於站在了巨人肩膀上。“職場新人除了自己努力思考和動手實踐外,還要學會運用團隊資源。”李軍認為,職場前輩們的經驗很重要,要學會與他們溝通。“作為職場新人,一定要明白,現在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要做好複雜的工作,就一定要知道團隊的力量——分工、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要做一個敬業樂群的人。現代領導或老板對員工最欣賞和最喜歡的品質有兩個:一是敬業,二是樂群。有道是,敬業者成事,樂群者得助,敬業樂群者,無往而不勝。人不是孤立於作坊間裏的機器,他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敬業者必須融入團隊並成為團隊中受歡迎的一分子,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益處,才能為企業帶來1+1>;2的力量。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業績,使個人獲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