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光本科生這樣。華中師大黨委研工部部長林在勇在一次關於“十句學生最不愛聽的話”、“五件學生最不喜歡的事”的調查活動後表示,雖然碩士生、博士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但由於長期呆在“象牙塔”內,很多人比較缺乏和社會的交流,一部分同學的心智與社會上的同齡人相比還不夠成熟,個別甚至與小學生相當,他們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往往承受不了太大的壓力。
大部分大學生還缺乏心理健康相關意識。其實心理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但問題解決不了則會形成障礙,如果不及時疏導則會釀成疾病,甚至導致嚴重後果。
北京大學醫學部王德炳教授認為,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悲劇,其實反映出了整個社會的教育危機,尤其是心理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
人類健康第一大殺手
據科學家統計,心理疾病已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首,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係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目前中國有近30%的家庭存在心理問題,而全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約為1600萬,其中1/3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專家預測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日益增強,在今後20年的疾病總負擔中,心理疾病仍將排名第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自殺,居全球自殺者總數的1/5。自殺已成為國人的頭號殺手,且低齡化現象日益突出。心理危機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正如一位母親所述:不要讓鮮嫩的花朵過早凋謝,不要讓冬天的嚴寒遮住了春天燦爛的陽光!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調查,全球完全有或完全沒有心理疾病的人隻占總人口的6%和9.5%,而84.5%的絕大多數人居於一種“亞健康”狀態,即“第三種狀態”。我國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的專家披露,在我國大約有75%的人居於“亞健康”狀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字接近。
這是一個高效率、快節奏,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生活壓力大、物欲要求高,成天成夜為生計奔波、為人際煩惱,就像是行走在高速運轉的發條上,心情非常緊張、急迫,於是脆弱的神經、敏感的心理成了當今都市人所共有的“現代病”。
“壓力好大啊!”想必很多人都有如此感慨,不少悲劇也是由於壓力過重造成的。湖南曾經的“千萬富翁”,終因無法麵對世事變遷,悄無聲息地在自家超市中,懸梁自盡。清華大學一位講師、一位教授,終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身心壓力過大,英年早逝。“壓力”似乎無處不在。
“職場新人”壓力很大。他們基本上在20-30歲之間,其中大部分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由於對自己身份的轉變沒有適應而產生困惑。有的人習慣了老師的牽引帶領,習慣了同學間的互助互愛,對獨立工作、缺乏老同事引領感到不安,對辦公室的爾虞我詐感到恐懼,形成了“孤島心理”。有的人在大學裏是學生幹部,呼風喚雨,但工作後卻成了“嘍羅”,如果在一兩年內還未能得到重任,就慢慢地對工作失去了熱情,產生懷才不遇之感。有的人由於工作日複一日而感到單調,喪失信心,在工作了四、五年以後,對自己人生下一步不知道該如何規劃,隻能過一天算一天,而越過就越覺得前途渺茫。
工作需要付出資源,比如知識、感情等。當這些最有價值的資源不斷消耗,卻得不到足夠的補充時,人們會感到不安,因為每個人都有努力保護和獲得資源的傾向。一些工作二三十年的老教師,明顯地感到自己的知識不足,有一種被學生掏空的感覺。報紙上那些教師虐待學生的事情,往往就是因為教師的情緒枯竭而導致的非人性化行為。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1/3職業人普遍感到工作乏味、無法發揮自己知識特長以及無法處理家庭和事業之間矛盾,相當部分有跳槽考慮。專家說,處理職場心理障礙,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培養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對職業枯竭者的幹預原理很簡單,就是增加應對資源。比如教師,一方麵要增加技術資源,通過充電補充知識;另一方麵要增加來自社會的支持資源,最有效的莫過於領導的讚賞和學生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