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情商篇(1)(3 / 3)

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複在公眾場合表示:“史蒂夫·鮑爾默,微軟CEO,是近年來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幾年前的鮑爾默就像個果斷的老板,凡事喜歡一手抓,而且總是在最前台鼓舞士氣。做了CEO後,他放權給公司七大部門的負責人,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後決定人,而更支持七個部門負責人的成長。他不再做一個最有煽動力的拉拉隊員,而是一個幕後教練。他把自己對競爭對手的研究轉換成對人才的研究。……鮑爾默的行為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對任何要求回答‘我做不到’之前,我總會想到,鮑爾默可以做到,我為什麼不試試?他這個榜樣幫助了我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邁約通過試驗發現:人們不單單對工作環境和經濟報酬有欲望,心理需求、理想、情感等因素對工作的影響更顯著,適當的情商激勵會比獎金更為重要。在這種激勵藝術中,核心原則是要保護員工的自尊心,要讓員工感到在團體中受到尊敬,受到重視、有價值。瑞典沃爾沃公司就很好地掌握並遵循了這個規律,它的一個管理經驗是:“讓每一個員工都得到充分的尊重。”這個公司製造一輛汽車所需的人力和時間因此節省了40%,生產工人的流動率降至5%,白領職員的流動率降至零,總成本降低了25%。

中國民間的企業家們,絕大多數是靠情商而非智商獲得成功。浙江的窮孩子,十多歲就輟學跟著父輩走南闖北,結果隻念過初中,當街擺攤出身的小裁縫胡成中,做出了著名的德力西集團;杭州萬向集團的老總魯冠球,曾是打鐵匠;正泰集團的老總南存輝,曾是修鞋匠;寧波三星集團的老總鄭堅江,曾是汽車修理工;溫州吉利汽車集團的老總李書福,靠修摩托車發家,自己沒讀過大學,卻創辦了中國最好的民辦大學之一——吉利大學;如今已紅遍全國的“腦白金”係列保健產品的老總,也是在不斷的失敗、危機中崛起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至於那些民族實業家,陳嘉庚、李嘉誠、包玉剛、霍英東、曾憲梓、馬萬祺、邵逸夫……誰不是百折不撓、堅強自信、豁達寬宏、遊刃有餘的高情商型人物?

曾經在北京四中上學的張馳,創造了著名的“張馳現象”。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其他孩子都能熟練數到100了,他連數到20都有困難。他平時表現癡呆木訥,升到高中以後最好成績也隻排到全校60多名。但是張馳的父母與老師配合密切,為培育他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先培養其興趣和求知欲;樹立自信心;和老師溝通;培養好習慣;學會自己做事;必要的吃苦精神;體會父母苦心;做人比學習更重要等。張馳的班主任說:“我們現在最欣慰的是,這孩子比較善良、厚道,他走到哪裏我們都放心。”1997年剛在北京四中讀完高二的張馳,就得到英國愛塞克斯大學本科錄取通知書,22歲拿到劍橋大學全額獎學金,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

2000年世界花樣滑冰冠軍關穎珊,最初她一心想贏得第一名,賽風以求穩為主;然而在最後一場比賽前,她的總積分隻排名第三。在最後的自選曲項目上,她選擇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錯。在4分鍾的長曲中,她結合了最高難度的三周跳,並且還大膽地連跳了兩次。她也可能會敗得很難看,但是她畢竟成功了。她後來說:“因為我不想等到失敗,才後悔自己還有潛力沒發揮。”

在2005年的美國大學生橄欖球比賽上,夏威夷大學與懷俄明大學對抗。到中場時,夏威夷隊慘敗,比分是0:22,幾乎是潰不成軍。夏威夷隊球員進入休息室時是何等沮喪。夏威夷隊教練狄克屠邁看看這群垂頭喪氣的大孩子,心想除非調整他們的情緒,否則下半場不可能扭轉敗局。夏威夷隊所有隊員全都泄氣,心裏認為贏球已經無望,而這種態度根本就不可能有勁去打贏這場比賽。於是屠邁教練拿出一張海報,上麵貼滿了多年來他搜集的剪報文章,每一篇都是從落後分數到扭轉敗局、最後贏得勝利的故事。在球員們看過這些報道後,屠邁決定一點一滴地幫助他們重建必能扭轉頹勢的信心。在下半場,夏威夷隊員個個情商提高了,如猛虎下山,徹底掌握全場的主動權,使懷俄明大學隊未得一分,終場以27:22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