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技能篇(3)(3 / 3)

上海已即將成為“學習型城市”。該市消費者協會的“消費熱點”調查顯示,終身教育已成為該市繼休閑、旅遊後的又一大消費熱點。在被調查的消費者中,分別有30%和18%正在進修電腦和英語;而在眾多高收入的白領中,攻讀MBA是他們的首選。2000年全市接受繼續教育的總人數達到230萬以上,約占上海市民的1.6強,年教育消費達10億元人民幣以上,終身教育逐步成為該市最大的消費拉動點之一。而市民對於各類證書的選擇麵也逐步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該市現有的各類資格證書達300種以上,並且每年新增證書50種以上。

首先,洋證書受寵;出現了大量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方麵,由原先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證書發展到現在的金融分析師、保險分析師到加拿大的CGA、英國的AIA、ACCA等一係列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隨著外資企業在上海的不斷壯大、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各類洋證書也逐步成為外企求職的“硬通貨”。這些洋證書培訓費用昂貴,但由於其能給予求職者優厚的薪資回報,因此求學者不惜一擲千金。

其次,企業認證吃香。現在,部分認證已由學校認證、社會認證轉向企業認證。在管理方麵,惠普、諾基亞、愛立信這些著名跨國企業相繼在海外設立商學院招收MBA學員,報名出現人滿為患的場麵。IT人才方麵的大公司認證更是身價百倍。上海市專才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人事經理培訓已成為金牌課程,持有他們簽署畢業證書的人在人才市場可以找到至少5000元以上的人事經理職位,因此,證書也逐步成為一種行業標準。

第三,證書層次不斷高移。以計算機認證培訓為例,計算機初級、計算機中級、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網頁設計師、軟件工程師、MCP係列微軟認證、CISCO認證、IBM認證、SUN認證等證書形成由低到高、一輪又一輪計算機培訓熱潮。形成證書層次高移的原因主要是就業競爭加劇。上海是一個競爭永無休止的社會,你需要每一分鍾都和別人競爭。正如摩爾定律指出,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就永遠休息。

下技能單一人的即將滯銷

源自多年前的高考作文題

很多年前的那次高考,記不得是哪一年了,反正連筆者自己還沒參加高考,我還隻是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那次語文科的作文題是根據一幅漫畫寫篇議論文(那個年代的高考作文老是隻許寫議論文)。漫畫上麵有個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地背著手、拿著鐵鍬站在地麵上,地下是汩汩滔滔的流水;這個人卻這裏挖幾下、那裏挖幾下,挖了好多個地方,但總是快夠到流水的深度就停住了,其實他要是再多挖幾下就能挖到水,而且要是把他挖了那麼多地方的深度湊到一起,足夠挖兩口井的了;然後他口裏斷然說著:“這裏沒有水,換個地方再挖!”並準備想離開的樣子。

這幅漫畫的含義是明顯的,它教育我們做事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到底;要是淺嚐輒止、泛泛而做,那就達不到目的,難以獲得成功。道理很淺顯,也很正確。事實上我們周圍常見這樣一些作風虛浮、不紮實的人,人家稱為“萬金油”,似乎什麼都懂,其實什麼都不懂,“半桶水,淌得很”而已。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除了要弘揚一種堅持、紮實的作風,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做好的意誌,強調一個人必須得有出眾的特長、有過硬的專業水平外,還要特別補充的是,一個人光有特長、專業是不夠的,還得有多樣的技能、全麵的本領,包括學習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這才能應付人生的百年風雨、萬裏山川。我曾不時感歎:“事業要求一個人隻挖一口井,越深越好;生活則要求一個人盡量多挖一口井,而不必在乎其深淺。”事業是嚴謹的,生活是世俗的。換句話說,沒有特長、專業是萬萬不行的;但光有特長、專業也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