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技能篇(3)(2 / 3)

在上海。服裝設計大賽、鑽石檢驗大賽、可編程控製技術大賽……類似的職業賽事,上海灘上一年到頭經常有。豐富多彩的職業技能競賽,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技能高手。以技能賽事為載體,申城職工技能水平明顯提高。還有通過參加培訓和自己努力成了高級廚師,收入不斷翻番的;當上優秀技工,工資成倍增加的等。據該市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的統計顯示,全市高技能職業人才占技術性從業人員的比重,已由2002年6.2%提高到去年的9.4%,今年更有望突破12%。

對於各單位來說,要針對困難職工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問題,進一步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為他們重新上崗就業奠定基礎。還得實事求是,對技能單一、文化基礎較低的人員,選擇技能相對簡單、就業麵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勞動能力的培訓。

對於農民工問題,湖北省從2004年開始實施陽光工程培訓民工,來提高他們在城市的競爭力,去年拿出了6000多萬元免費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就業工程”。湖北省政府計劃用4到5年的時間,依托300多個培訓基地,針對市場用工量大的建築、製造、餐飲、酒店、家政服務等崗位,對所有進城農民工進行一次技術培訓。有關專家還建議地方政府應通過製定政策和創新機製,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對農民工的培訓,特別是對新成長勞動力的培訓;逐步形成先培訓後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製度,讓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帶著目標進城,為他們提供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麵的保障。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傅才武說:“我們還是通過國家幫助農民工的形式以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從體製上消除他的障礙。通過提高他們素質,讓他能夠進入到社區,通過社區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對於各院校來說,要重視教學改革。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打破教師壟斷課堂的局麵,杜絕“串講風”“分析風”,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機會和權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能力實踐的基地和主陣地,真正使學生有大顯身手、展現自我的舞台。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各種機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學生自主能動地學習,變學生配合教師教為教師配合學生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中,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練習、掌握,教師紮紮實實地啟發、陪練、導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取知識、發現規律的欲望和時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逐步提高,能力不斷發展。另外,學校要盡量多開設一些與時代緊密結合、非常符合當今社會需要、專業性很強、利於實踐操作、能夠培養多樣技能的課程或講座、培訓。

此外,學校和教師還要不斷提供學生的工作實習、實踐操作機會,讓他們提高技能,使技能多樣。

素質教育需要技能多樣性的教師。學生有權要求他們的任課教師既要品行好、知識淵博,還要多才多藝。實施素質教育,意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等。

在自己方麵,關鍵是靠主觀上破萬卷書、行萬裏路、交萬餘人,思路開闊、反應敏捷、好動愛做,熱愛生活、充滿興趣、喜歡學習。要多參加全國與各地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考試,獲得各種各樣、各個級別的職業技能證書。但證書還是次要,關鍵是真正的能力,主要是通過實踐,學習要與操作相結合。要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麵,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努力使自己成為複合型人才,這樣才能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上更為“燙手”。

應從改變育才觀念和成才觀念兩方麵著手。就育才方麵而言,學校應明確回答人才應該為誰培養、學校應該為誰負責的問題;不僅為學生提供知識服務,也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在成才觀念方麵也明顯滯後。信息社會又是創新社會,社會競爭的焦點不僅是資金的多少、學曆的高低,而且是創新能力和情商的有無。但是,許多大學生在平時慣於“你說我聽,你講我背”,以應試為學習目的,很少考慮社會需要;在集體生活中孤芳自賞,他們在求職時必然無法自信,在工作時不能與周圍人和睦相處。因此,大學生不僅需要記憶和傳播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問題。這就要求他們改變多年來被動學習的舊習,超越校園、參與社會,主動獲取、主動發展,使所學知識、技能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