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知識篇(2)(3 / 3)

三株之敗,與領導者未能與時俱進地學習有關。忙於擴張,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產品單一,升級產品少,形不成核心競爭力;沒有危機管理意識,缺乏危機管理機製,麵對突發事件毫無應對之力。就像一個武將,憑匹夫之勇攻城略地,稍有小成就豪情萬丈而不思守成,眼光狹窄、自以為是,終致失敗。

如果留意胡潤排行榜,大家就會發現,近年來新上榜的富豪們,以年輕的高學曆者居多。空中網的創始人周雲帆和楊寧都是30歲,盛大的陳天橋、分眾的江南春都是32歲,騰訊的張誌東、德信無線的董德福都是33歲。其他,像網易的當家人丁磊、搜狐的當家人張朝陽、“愛國者”的老板馮軍等,也都不過30來歲。他們都從事著科技含量極高的IT業,教育背景都是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名校畢業,部分人還兼有海外留學經曆。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別人能夠上榜?無與倫與的年輕,無與倫比的最新知識,造就了這批年輕富豪。

為什麼在浙江義烏這些地方,全民皆商,企業多如牛毛,知名的大企業卻不多呢?就在於作坊式、家庭式經營思路沒有拓寬,知識麵有限。而“新光飾品”卻在此婷婷玉立,成為中國最大的飾品企業,成為著名水晶供應商“施華洛世奇”最大的采購客戶。原因就在於其老板周曉光善於學習,先抓質量抓款式,生存下來之後立即著手創立牌子,創牌成功後專注於營銷,做大之後開始對產品進行合理定位,引入品牌專賣模式,終於將最大利潤抓到了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為什麼是周曉光而不是別人,就在於周曉光樂於學習,她主動到國外去學習考察,主動培養自己的品牌設計師,引入先進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賦予了品牌核心競爭力。

那麼,中國企業家究竟需要更新哪些管理知識呢?最主要的有組織管理知識更新、戰略管理知識更新、經營管理知識更新等三個方麵。中國企業家如何更新管理知識?一是追求變革,二是關注未來,三是追求彈性,四是關注學習和培訓。總之,既需要繼承傳統的管理知識,也需要創新。企業家隻有不斷更新管理知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官員與政工人員需要知識更新。

前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在2005年11月的一次論壇上,作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年齡為53.34歲,比普通人低10歲”的發言,在社會引起了很大轟動。因為這是7年前一份關於中關村知識分子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得出的結論,由原國家體委研究所研究員李力發表,當時便已有學者提出異議。在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批示下,國家和北京市有關部門委托中國人民大學組成專門的課題組,最終調查結果顯示,中關村三大單位高級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為70.27歲,並於2005年3月將調查結果上報國家人事部等有關部門。也就是說,殷大奎在正確、新近信息已公布8個月後向公眾散布的,仍是錯誤、陳舊的信息。這種典型的以訛傳訛,表示部分官員在知識更新方麵存在不足,或主觀上忽略獲取新知識,或客觀上獲取新知識太落後。須知官員的公開發言在民眾中影響非常大,也更需要慎重。

在建立起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已經從全能型的政府,過渡到服務型的政府;它執行黨的政策,竭力為國家和民眾建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發展環境。如果官員素質不高,知識陳舊、理念落伍,將無法承擔起這一責任,小之誤事誤人,大之誤國誤民。所以江澤民提出了“與時俱進”、胡錦濤也向黨員提出了“保持先進性”的要求。

試想,一個落後的官員,不懂得物流,不懂得金融,不懂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沒有樹立起服務意識,就容易作風拖遝,屍位素餐,必定使政府走向高能耗、低效率——辦一個手續蓋幾十個公章,蓋一個公章要等上一個月的現象,但願隻是上個世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