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知識篇(2)(1 / 3)

美國微軟老總比爾·蓋茨曾不止一次地對軟件開發人員說:“現在的軟件平台、開發工具甚至操作係統的變化確實太大了,對於我們來說是變化快於計劃,再過四五年,現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比爾·蓋茨還告誡他的微軟同仁,要時刻懷有“距離破產隻有18個月”的危機感。

深圳華為集團在2000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行業百強首位。但就在這時,總裁任正非卻對員工們大談危機感和失敗。2001年春天,任正非在華為科級以上幹部大會上做《2001年十大管理工作要點》的講話指出:繁榮的背後是蕭條,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此文內容被加題《華為的冬天》,在各大企業管理者之間廣泛傳播,許多企業的領軍人物如創維的黃宏生、聯想的楊元慶及東軟的劉積仁在讀到此文後,紛紛認為“這篇文章說出了所有幹企業的人的感受”。這是在變革時代,總裁與員工共同準備應變冬天的經典範例。

進入21世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真諦是什麼?是產品、核心技術、人才?到底哪一個最重要、最根本?我們通常會聽到一個相同的答案,現代競爭的根本在於人才競爭。這話沒錯,人才是發展之本,確實十分重要。但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昨天的人才能否保證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能否保證明天也是人才?即使有了人才,又如何將個人競爭力轉化為集體競爭力?這也是對一個組織的挑戰。

市場競爭和社會實踐告訴人們,在知識經濟社會形態下,競爭鏈已經發生了變化,市場競爭可歸結為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歸結為學習力的競爭。未來,無論是公司的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無論是全麵質量管理還是財務控製係統,無論是業務流程重組還是企業外包,公司已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企業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具備比競爭對手更快速學習的能力。

因而,進入21世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由單純的人才競爭轉向團隊學習力和創造力的競爭!也就是說,在未來社會,我們每個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每個單位隻有不斷地建立學習型組織,才能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成功。

在學習型組織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即L>C,其涵義就是:在知識經濟社會裏,學習(Learning)速度要大於變化(Change)速度。換一個角度說,現代企業競爭,首先表現為學習速度的競爭;如果一個企業內部學習與變革的速度趕不上外部變革的速度,這個企業將會消亡。

據統計,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3銷聲匿跡。國外大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而我國企業平均壽命為5年。究其根本,在於企業的學習力不夠,企業變革速度趕不上外部變革的速度。L>C公式具有普遍性,對個人、企業、區域和社會具有同等的指導意義。

筆者老婆有個閨蜜,原本是做會計的,非常的漂亮能幹,工作以來一直受到老板的器重,前年的時候就聽說她準備升任財務經理了,但過年前卻突然聽說她被調去做倉庫保管員,自己受不了,接著就辭職了,現在待業在家。究其原因,並沒有我們原來想像中的暗箱操作、得罪人、穿小鞋這些事,而是她自身的問題。她辦事麻利、做事周全,為人也很自信開朗;但或是自信過了頭的緣故,她不愛學習,前年省稅務局下令所有企業全部使用規定的財務軟件報稅,而她卻隻知道電腦的簡單運用。老板派她去學習,她舍不得年僅2歲的兒子,推辭了,這個工作就落到了一個新來的會計身上。再接著,財務電腦化一下就推行開了,她還是不怎麼在意,隻管埋頭做賬,認為電腦這玩意自有新人來做,卻不知道新人慢慢的就借著逐步增多的電腦化業務,替代了她成為骨幹。去年底,老板再次提出讓她去學習,她以手上工作太忙再次推辭。老板火了,就對她說:“你要是肯學電腦的話,你那點帳,兩天就可以做完的!”認為她不思進取,業務水平低下,旋即就將她貶到了倉管員的崗上。現在她倒是覺悟了,自己乖乖的掏了錢去做培訓,打算學完後再找工作。

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繼續教育是“加油站”

2005年2月,由國家人事部指導、中國企業聯合會主辦的全國現代管理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653工程)啟動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標誌著“653工程”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