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了!在古代,一樣的智商一樣的知識,需要處理的事情相當的少。在現代,雖然頭腦可能略變聰明些了,但需要處理的事情環節相當的多。打個比方吧,我們的知識是一個電瓶,古代人呢,事情少功率小,用的也就久;現在事情多功率大,那電一下就耗完了,所以,“充電”一詞才如此流行,成為上進的代名詞。
古人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做一個不落後於時代的人,就必須刻苦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培智。要充實自己,就要從新知識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要想有所作為,僅有良好的願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過硬的本領。我們應當懂得,在當今時代,隻有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挑戰自我、否定自我,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前進的新起點,奮力攀登,銳意進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不斷以“新知”取代“舊知”的過程中,力求達到新的境界。
香港經濟“超人”李嘉誠說,他有個保持了幾十年的老習慣,那就是記得在床頭放一本書,每天睡覺前保持看一個小時的書;另外一個世界級財富“超人”比爾·蓋茨則說,他沒事時,總喜歡跟一些看起來是毛頭小子的年輕人聊天,聽聽他們正在想什麼、做什麼。
學校教育隻是學習的很小一個段落。許多大公司到名牌大學招聘人員時,更看重的不是這些學生在學校裏修的課程,而是他們所具備的進一步發展(即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潛質。大學生在畢業後工作、生活中的學習更重要。那麼究竟具體如何學習?首先,讀概論一類的書必不可少。但時間有限,能找到的書也有限,完全借助讀書是不可能的。我們會碰到大量信息,其傳播方式包括交談、會議、電視、報刊等;我們都可以通過它們來學習,並將知識係統化、概念化。另外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說”,二是“寫”。即用通俗、簡明的語言向不熟悉這門知識的人進行表述;把你的理解、認識、體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得經常放下筆再學習、再思考,然後繼續寫。
現在什麼類型的人最容易就業呢?有彈性、有創造力、能夠終身學習的人才容易就業。歸國人士陳康元醫師、王琳博士曾在其文章中總結說,那些能夠把工作技能、行業特殊知識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結合起來,而且善於交流溝通的人會越來越吃香。特別是要養成終身學習、經常學習的好習慣。我們隻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所謂天助自助者。陳康元醫師的第二個博士學位和他太太王琳的博士學位都是在他們40歲才開始讀的。20多年前美國休斯敦郵報采訪過他們,當時的標題是《人生四十才開始》。現在看來他們當時的選擇非常有遠見,也非常大膽。因為陳康元放棄了他當時在太空研究方麵的管理工作,重新學習醫學。
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隻有一個廣告是專門為一本書而製作的,那就是科利華公司斥巨資為《學習的革命》(美國人珍妮特·沃斯和新西蘭人戈登·德萊頓合著)一書做宣傳和發行。該書封麵醒目的一行字就是——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副標題)。而今我們是真正到了21世紀,卻仍有人視學習而不顧,一聽到學習就躲閃。這怎麼能行?就個人參與創業的角度而言,如果此時你還沒讀過《富爸爸窮爸爸》、《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管道的故事》、《生產消費者力量》、《家裏的黃金》、《財富第五波》等暢銷書,不知道全世界賺錢來源分4個象限,不知道什麼是勞動性收入、什麼是非勞動性收入,不知道如何可以獲得有時間、有錢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怎樣才能建立事業管道、管道的意義到底在哪裏,不知道什麼叫“消費經營者”、“消費者”與“消費經營者”的差距在哪裏,不知道何謂“家裏的黃金”、又怎樣才能開采,更不知道世界財富的走向……那你不是完蛋了嗎?如果你想加入到個人創業的道路上去,你想在未來獲得有時間、有錢的生活方式,卻還沒有掌握上麵所提及的這些知識信息,難道你還不該來參加學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