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實例分析的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經濟探究
經濟研究
作者:李蕾
【摘要】文章以某地區的小麥產業為例,分析了水稻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評估方法和步驟,對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經濟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實例分析,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經濟
1.前言
文章以某地區為例,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土地總麵積為3.15×104平方千米,占全省麵積的14%左右,地區總人口數量約1300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20%左右,耕地麵積約9.6×105公頃,占全省耕地麵積的30%左右,該地區生物、土、水資源都非常豐富,自古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成產基地,糧食(主要為小麥)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0%以上,由此可見,該地區小麥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糧食供應方麵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該地區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經濟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評估方法與步驟
2.1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替代成本法、旅行費用法、調查平評價法、人力資本法、市場價值法等,主要用來幫助實現外部成本的貨幣化。
2.2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評估步驟。評估步驟主要包括三個方麵:(1)篩選階段:篩選可以量化與貨幣化的外部環境成本,篩選標準分為四種,篩選標準1:涉及複雜物理或者化學過程難易進行量化的因素,例如農藥對地表水造成汙染,進而導致漁業損失和生物多樣性降低導致的農業損失;篩選標準2:該種篩選標準具有不確定性特點,例如一些在科學認知上並沒有確定把握的外部環境成本;篩選標準3:重點對重大外部環境成本進行評估,對於不重要或者外部環境成本非常小的部分則不予以評估和計算;篩選標準4:如果外部環境成本已經被內部化或者控製,則不再具有實際經濟學意義,並不將其納入到外部環境成本評估和計算範圍,當篩選完成之後,剩下的外部環境成本就是沒有被內化或者治理、確定的、重要的可以進行量化的外部環境成本,為量化工作的進行奠定基礎;(2)量化階段:該階段的任務是確定外部環境成本的物理量,隻有確定了物理量,才能夠進行貨幣化,量化階段主要涉及計量和反應之間的關係,例如多大的汙染量會導致怎樣的環境變化;貨幣化階段,貨幣化階段是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評估和經濟探究的核心階段,通過采用環境經濟評估技術和方法,將已經量化的外部環境成本轉變成貨幣形式,評估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損失。
3.基於實例分析的農業生產外部環境成本的經濟探究
3.1圍湖造田的外部環境成本。圍湖造田導致的外部環境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麵:(1)洪水調蓄能力降低的成本,采用替代工程法對圍湖造田導致的降低洪水調蓄能力的成本EC1=P·W·Q1·S·A,其中,P表示排洪抗旱用電成本;W表示排幹減少有效調蓄水量增加的成本;Q1表示圍墾湖灘地用於小麥生產的比例;S表示圍墾湖灘地的總麵積;A表示每開墾1平方千米湖灘降低的有效調蓄水量;(2)漁業損失,在2010年該地區年均捕撈產量由原來的3.06×104t降低至1.50×104t,總共降低了1.56×104t,按目前的魚市平均價(每噸6000元)計算,由於圍湖造田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