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徽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度分析(3 / 3)

2.2.3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反映出安徽以煤為主體的資源稟賦特征。全省消費能源依然主要是化石燃料,而消耗的化石燃料又主要是煤炭。資料表明,使用單位標準煤炭所產生的CO2量是使用等標量石油所排出CO2量的1.23 倍,是使用等標量天然氣排出CO2量的1.75倍,安徽能源結構中,煤炭占了絕大比重,因而碳排放量要明顯超過其它地區。2007年安徽省天然氣消費量隻有4.03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量中隻占0.64%,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清潔能源資源匱乏,水電、風電、核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較為緩慢,雖然太陽能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與化石能源消費相比,比重很小,無法抵消煤炭比重上升帶來的碳排放增加。現在國家正在實施低碳化戰略,安徽應大力促進低碳能源的發展[6],從而在保障能源供給的同時,降低CO2的排放量。

2.2.4能耗強度。在四個影響因素中,能耗強度與碳排放量的關聯度最小,為0.6210。?近年來,安徽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能耗強度由2001年的1.10噸/萬元降到2012年的0.94噸/萬元,但是能源效率的提高並沒有對碳排放表現出較大的抑製作用,這說明依賴能源效率的提高已難以抵消經濟發展等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技術進步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但是在安徽省,技術進步並未發揮出優勢,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技術應用的主要目的前提下,盡管技術進步,但在降低碳排放量的方麵作用不大。提高能源轉換利用效率的技術節能和產業結構調整及產品技術升級導致的結構節能能夠降低能耗強度。因此,安徽需要進一步發揮低碳技術的改進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對碳排放的抑製作用[7]。

3結論

安徽省近年來碳排放增加趨勢明顯,速率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從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來看,安徽省碳排放受經濟規模影響最大,這是由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引起能源需求的強勁攀升所導致的;其次是能源結構,反映了安徽能源消費結構並未隨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優化;能耗強度與碳排放量的關聯度最低,應進一步發揮技術進步對碳排放的負效應。

總之,安徽省未來經濟發展對能源和碳排放量的需求還很大,應當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全省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製度的改進發展經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製和減少碳排放量,減輕因經濟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壓力,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國泉,劉則淵,薑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2]王中英,王禮茂. 中國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J]. 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5):88—90

[3]鄧聚龍.灰色預測與灰色決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4]劉思峰.灰色係統理論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主春傑,馬忠玉,王 燦. 中國能源消費導致的CO2 排放量的差異特征分析[J].生態環境,2006,15(5):1029—1033

[6]ALCANTARA V, DURO Ja. Inequality of energy intensities across OECD countries: a note [J].Energy Policy, 2004, 32(11):1257-1260.

[7]鄒秀萍,陳劭鋒,寧淼. 中國省級區域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9,(3):34—37

安徽財經大學校級重點項目(No.ACJD0903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