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積極引入民間資本促轉型。
目前,基礎設施從供給能力上看,能源、交通和通信行業基礎設施的供求尚能保持暫時和基本的平衡,但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狀況甚至還不能滿足基本的供求平衡,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經濟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人均擁有量較低。但我國民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非常突出。據統計,1980年至2001年,我國民間投資年均增長23%,高出國有投資6個百分點。20多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67萬億元,其中,民間投資87萬億元,占33%。在浙江沿海一帶,民間投資所占比重和貢獻更大一些。當前,民間資本大量集中於傳統產業,導致投資飽和、利潤率下降。若以此次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大潮為突破口,民間資本可以得到新的投資機會。這樣,可以從單一的財政支出變為國家、企業共同出資,擴大了資金來源,提高了民間資本使用效率。同時民間資本的加入不僅是資金加入還有技術支持,如華為等企業,這樣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反壟斷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
(四)區域協調發展促轉型。積極爭取把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總行放在中國南海沿海省份,加速構建南海沿海省份金融區。擴大金融開放、健全金融體係、優化金融結構、完善金融服務、維護金融安全,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中國-東盟貨幣交易與清算中心建設,強化互聯互通金融服務,促進與東盟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金融合作機製。
(五)人民幣國際化促轉型。2009年,中國正式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功能,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目前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占中國全部貿易額的比重已經超過13%,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九大外彙交易貨幣,日均交易額占全球交易總額的2.2%。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金融合作日益加強,不斷擴大雙邊本幣互換的規模和範圍,促進雙邊貿易與投資。通過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直接投資和貿易渠道可以帶動人民幣“走出去”,加快人民幣國際化。舉例來說,如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向亞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人民幣基礎設施貸款,這些貸款的一部分就可以用來采購中國的機器設備、支付中國的建築勞務輸出等,有助於促進人民幣貿易結算,減少原來用外幣結算的交易成本。一部分人民幣和用人民幣購買的金融資產也可以被當地的投資者持有。這樣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通過不斷的對外投資而提高用人民幣支付結算的比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元京.完善民間投資的體製與政策環境的思考[J].改革與理論,2002(9)
[2]王慧.國際視點:人民幣具有很好投資價值[N].人民日報,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