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融會貫通躬親實踐? (1)(2 / 2)

處處留心皆學問。一個人有了對新事物的熱情,時時做一個有心人,就會比一般人接受到更多的知識,開發出較一般人更強的能力。

書,是時間的凝聚,是智慧的結晶,是一代代智者經驗的沉澱。多少人以最美的語言深情謳歌書籍這一聖物、精靈。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在詩中雲:“布衣暖,菜羹香,詩書興味長”,講出了書中滋味。我們若終生與好書為伴,著迷似地汲取書中美味,就能將自己演化成一個於社會有用的人,一個自身得到完善發展的人。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文憑不等於能力

家長望子成龍的首要目標,就是讓孩子上重點中學,然後考上一所好大學。這個目標被社會、學校、家庭樹立得很高,很神聖,所以能夠達到或不能達到就顯得區別很大,似乎有天壤之別。對於孩子、父母、老師等相關的人來說,由此造成的壓力、緊張、擔心、困惑,便無時不有。因為大家都把那個學曆看得很重。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體製的改革外,人的觀念的轉變也必不可少。很多時候,在人才的評價上麵有一種“唯學曆”的現象:有的單位規定,有博士學位的才能評正教授;有的地方靠大學文憑可以工人轉幹部;提拔領導也要掛靠到某一級的學曆上,致使許多人想出各種辦法忙於搞學曆。於是出了許多的“博士”、“碩士”,可是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卻很可憐。無形中“博士”、“碩士”被貶值了,感覺人人都有的學位裏麵摻著“水分”。

因為社會上視學曆的高低是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於是,就有人買賣假文憑。有人看到,就在距離北京大學僅百米之遙的地方,有人賣“北大文憑”。還有的學校以辦什麼“班”的名義,變相出售“文憑”。這種違法的事情為什麼可以暗中存在?無非是有人想投機取巧,花錢買個“文憑”去混世。就像《圍城》裏的方鴻漸買假文憑為了“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虛、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文憑不過是一張紙,別為一張紙不擇手段。其實自己的能耐就是最好的“文憑”。能耐,包括學校學的知識,這是能;還有在實踐中磨煉出的才能,這是耐。從能到耐,從知識到才能,中間還有一段距離。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的:“學而不行,可無憂與?”學習而無實踐,能沒有憂患嗎?中國的傳統是非常注重“身體力行”的,即親身體驗,努力去做。也就是強調,一個人在實踐中的經曆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許多用人單位都願意招聘有一定工作經曆的人,相對學校出來的碩士生、博士生就要打個問號,究竟如何?這種趨勢必定在選擇人才時,會發展到國外那種觀念:既看你的學曆,也看你的經曆,兩者同樣重要。

成功者未必都有很高的學曆,但成功者必然都有深刻的經曆。正如孔子所說:“凡智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則無不知。”

上海的一位下崗女工莊衛紅,沒有文憑,但成為了一個傑出人才。

隻有初中文化的莊衛紅從搪瓷廠下崗時,才25歲。她想不通,為什麼一下子從抱著鐵飯碗的國有企業職工降到沒有飯碗的下崗待業人員?漸漸地,她的心態平衡了,知道再也不能靠在國有企業身上了,必須到改革的大潮中去拚搏,到市場經濟中去掙飯吃。

1996年,莊衛紅利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屋,豎起了一塊“淨菜社”的牌子。白天她與下崗的丈夫一道跑客戶、搞訂購,晚上擇菜、洗菜、配菜,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她選擇的是最不起眼的最不被人看得起的活:“這些家務事是我最會幹的,幹起來得心應手。如果幹白領什麼的,可能幹不了。”其實,她正在創建上海第一家淨菜社,在中國算個新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