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觀察筆記應該寫得具體、真實、準確,要抓住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在記觀察筆記時也可對事物的初步研究寫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觀察筆記的內容可以記錄一次性的觀察,也可以記錄連續性的觀察。
隻要能持之以恒,你的洞察世事的能力就會提高,內涵也隨之深厚,知識儲備也定會日益廣博。正所謂:走遍天下不怕難。
記憶力——記載人類的進步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說:“人類的所有思想不過是人類的集體回憶而已,人類曆史也是如此。”由大師的話中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記憶”一詞。記憶到底是什麼?
記憶就是過去經驗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你曾經遊曆過許多處名勝古跡吧!你曾經觀看過許多場戲劇、電影吧!你曾經聽到過許多首流行歌曲吧!你曾經思考過許多種疑難問題吧!你體驗過喜怒哀樂!你學習過公式定理!你背誦過外語單詞!雖然,有些事已經過去了,但是,有時候它們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裏。大腦這種對經驗的再現,就是記憶。
為什麼說“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呢?因為非“經”非“驗”過的事物、事情是無法“記”得住、“憶”得出的。打個比方說,人腦就像一個圖書館,如果圖書館的書庫中根本沒有進過那本書,怎麼能借給你呢?記憶也是這樣。試想,如果問你“空中飛碟”什麼形狀?喜馬拉雅山的雪人什麼模樣?印第安人的文字如何寫?原始大森林中的道路怎麼走?你一定無法確切地回答。原因很簡單,就是你沒有親自看過或親自幹過、親自“經驗”過。所以,記憶作為人腦的一種反映形式,它隻能反映過去所經驗過的事物。
說來有趣,盡管記憶是眾人皆知、誰都熟悉的心理現象,但至今沒有人能夠揭開記憶的“廬山真麵目”,人們隻是對其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那麼,記憶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有沒有規律存在?現在就讓我們分析研究一下。
記憶,顧名思義,先有“記”,而後有“憶”。識記和保持就是“記”,再認或再現就是“憶”。“記”是“憶”的前提,沒有“記”絕不會有“憶”,“憶”是“記”的驗證,“憶”不出來或不準確就是“記”得不好。所以,記憶是個“記”與“憶”彼此緊密聯係的完整的心理過程。
說得具體一點,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三個過程。這好比電腦的輸入、儲存和輸出的過程。輸入的信息能否順利地提取儲存的編碼是很重要的。編碼水平高,提取就容易。反之,提取就困難。編碼是有規則的,人腦記憶也是有規律的。如果按照記憶規律去進行記憶,那麼記憶力就能很快增強。這就是記憶的訣竅。
現將記憶規律及根據規律采用的記憶方法做如下介紹:
1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日爾曼?艾賓浩斯經過反複實驗,發現遺忘是有規律的,將其繪成一條曲線,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該曲線認為,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後被遺忘的最多,遺忘率達558%,保存率僅為442%;一個月以後的保留量為219%。自此以後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這條曲線形象地表明了遺忘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先快後慢。
遺忘的反麵就是記憶,遺忘得少,記憶得就多,它們是成反比關係的。為了減少遺忘,每天所學過的各門知識,當天就要及時複習,學完一個單元後再複習一遍,考試前再複習一遍,這樣對所學過的知識就能很好地記住了。
2科學記憶有方法
長期以來,人們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經驗總結,歸納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與技巧,下麵簡要介紹若幹種。
有意記憶法。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誌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相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也不需要意誌努力的記憶方法,稱為無意記憶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於無意記憶的效果。為了係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必須進行有意記憶。
首先,有意記憶法目標要明確。目標明確,就能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因素,全力以赴地實現記憶的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語單詞不好記,但又必須記住,因此,你可以把生詞寫在小卡片上,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生詞,並及時進行複習與檢查。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就會大增。
其次,有意記憶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入“兩耳不聞窗外事”,“頭懸梁,錐刺股”的境界。如果麵對著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理解記憶法。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