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智能思維力的培養?(2 / 3)

4兼具“才、學、識”

在人的智能品質結構中,“才、學、識”三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當然,這三者在智能品質中構成的成分、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各自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清代袁枚在《詩品?尚識》中說:“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當代科學家王祥坤說:“才如戰鬥隊,學如後勤部,識如指揮員;才如斧刃,學如斧背,識是執斧的手。”兩位學者在對“才、學、識”三者的關係認識上,雖用不同的比喻,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隻有將“才、學、識”三者以最佳的方式加以組合運用,才能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取得最好的效果。對於人的智能品質來說,三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

成功者需要在“才、學、識”三方麵都具備較高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

思維——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思維力是指人腦借助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進行間接、概括反映的能力,或者說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思維力幾乎等同於智力,這是因為它在智力中所處的核心地位而決定的。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等特點。但在日常生活的思維判斷分析過程中,我們的思維層次經常流於膚淺、缺乏理性。特別容易停留在“叫什麼”的階段,而很少深入到“是什麼”的層次。

當我們大約一歲半的時候,開始學說話,媽媽教我們“這是眼睛,這是嘴”。這種最初級的啟蒙教育,屬於“叫什麼”的階段,我們需要把名詞和實物,一一對應起來。至於眼球的結構怎麼樣,什麼是視網膜,什麼是玻璃體,這是以後的事,這後一種求知的過程,就屬於“是什麼”的階段。一個人不隻懂得一個東西叫什麼,而且還開始探究這個東西是什麼、怎麼樣,這說明他在走向成熟。

我們迎來了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論、控製論、存在主義、符號學;海德格爾、薩特、叔本華、尼采……於是,大批名詞像鬧蝗蟲災一樣鋪天蓋地地飛來,什麼“在”、“存在”、“酒神精神”、“上帝死了”、“解構”、“重構”、“二律背反”……我們像走進了一個新名詞的超市,但能把這些新名詞的具體內容講清楚的人太少了。“知識爆炸”成了“名詞爆炸”,究其本質,我們的思維仍然停留在“一歲半”狀態。

這種僅僅滿足於一個東西“叫什麼”,而不願費心去搞清楚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的“一歲半思維”,常常是各種一窩蜂現象的根源。不管是“氣功熱”、“股票熱”還是“房地產熱”,最終常常留下悲劇。究其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搞清楚那個東西是什麼,就已經開始“發燒”、“發熱”起來。

這種“一歲半思維”經常導致人們感情用事。例如,關於王朔小說。王朔的小說究竟怎麼樣,不是我們討論的話題,但王朔的小說畢竟產生過長期的很大的影響,即使它是反麵教材,也值得我們研究。但是認認真真理智地分析王朔小說的人很少,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貼標簽式的臭罵式批評,其核心名詞就是“痞子作家”或“痞子小說”。這種水平的批評其實就大有那種“一歲半”特征。一個理智的夠水準的讀書人應該關注的是一個人究竟說的是什麼,而不是這個人的“成分”究竟是“痞子”還是“教士”。以油滑的“痞子”腔或嚴肅的“教士”腔,都有可能說出有價值有內涵的話,也都有可能說出沒內容的廢話。“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這句話是《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特的話。可見,歌德認為魔鬼也有可能很深刻。一個有判斷力的讀書人,能從“邪惡的成熟”中得到知識,卻不會變邪惡,但從“高尚的幼稚”中我們卻一無所獲。“一歲半”思維常常使一個人陷入“高尚的幼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