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這番話其實是很有實際效用的,因為可以讓你挺直腰杆保持平衡。關鍵在於你總是隨時隨地“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麵”,那麼如果你的籃子稍微出一點差錯的話,你也就會遇上麻煩。舉例來說好了,男人(還有一些女人)總是過度地把他們的心力投注在他們的事業上麵,那麼如果他們一旦失去了工作,或是公司營運不良,或是經營失敗,他們的人生就會被完全地摧毀,這全是因為他們把自我的價值全都維係在他們的工作上麵的緣故。
企業心理學家大衛?西諾塔說,“當你把所有的自尊全都放在你的工作上麵的時候,那麼真正的問題就即將來臨了”,西諾塔進一步地指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在他的人生中應該會有三個方向——工作、休閑和愛——如果想要在他的人生中保持平衡狀態的話,他就必須要帶給自己這三樣東西。
夫妻間如果有一方隻是把注意力放在事業上麵,那麼他們的伴侶也必然會因為長時間的被忽視,而對自己產生輕視的感覺。她——或者他——可能會因為你的態度而感到沮喪甚或是憤怒,這樣便會引出頹廢、拋棄、酗酒、婚外情或是維持一種死氣沉沉的關係,而這一切全都會導致衝突。如果我們放任情況惡化,將會毀掉一段婚姻。
曆史明確地告訴我們,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的基石。它是文明的源頭;是穩定一切事物的凝聚力。家庭本身就是深植人心的一種原則。同時,家庭也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
朋友,心靈的支點
人與人的關係,從降生到死亡有過無數次大變革。最初來到世上,我們彼此之間都一絲不掛,男女嬰兒的區別也隻不過那麼一處;但是兩歲前後,我們的個體意識開始成長,開始趨向於不認可別的孩子,會把別人手裏的蘋果搶到自己這裏,有時我們還與陌生的孩子廝打起來;過不了多久,我們又都會學唱一隻兒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
”這種相互團結的社會文化注入我們心裏,除了與所有的人保持平和,我們還特意憑借天然的好惡與那些鄰居的孩子、誇獎過自己、給過自己糖吃的人,以及比自己有本事的小朋友密切來往;大約六七歲,我們第一次比較明顯地以家庭區別每一個人,罪犯、父母關係不正常、窮人的孩子受到歧視,自身有生理缺陷、體質弱智力差的人也受到集體的冷落;到了青春期,男女性別差異極度增加,十二年來的經曆、幻想以及來自遺傳的因素在我們身體裏進一步生根發芽,我們不能與異性交朋友,這真是遺憾;到了十四歲左右,少年之間已明顯地分出了交往圈子,有共同誌趣的人走到一起;十六歲,我們與父母越來越遠;十八歲發現社會和曆史有問題;二十歲自己成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小世界,至此人與人之間常常隔牆而鄰,甚至自己和自己鬧別扭,我們在茫茫人海裏感到萬分孤獨。我們需要兩種東西安慰心靈的痛苦:一種是愛情,另一種就是友誼。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有許多曾經被我們一度引以為近友的人,由於經不起漫漫歲月的消耗,已經漸漸疏離我們。剩下的一些,有的或許能與我們一同走完生命的長路,有的依舊慢慢地與我們分離。我們理當珍視早年的交情,當年我們不曾把密不可宣的煩擾和撲朔迷離的壯誌告訴父母,卻 無一保留地說給朋友聽;當我們還力不勝任的時候,我們就曾為了同胞般的情誼而相互提攜。憑經驗來說,兒時和少年時的友情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常常變為手足的關係,這對事業上形成鼎力相助之勢以及對人生的快意而言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失去它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盡管我們可以擺出許多理由說自己隻是出於無奈:性格誌趣越來越不相投,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多等等,但是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注意一個敵人,即那個已經為我們所熟知的頑敵:苛求完美。尋找沒有缺點的朋友的人,永遠不會有朋友。誰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和自己步步合拍、一模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