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習慣的精神:隻要走下去,就會有出路(3)(2 / 2)

弗蘭克身為猶太裔心理學家,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遭遇極其悲慘。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均死於納粹的魔掌,惟一的親人隻剩下一個妹妹。他本人更是受到嚴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忽然之間頓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命名為“人類終權的自由”,當時他隻知道這種自由是納粹德寇永遠也無法剝奪的。從客觀環境上來看,他完全受製於人,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本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他發現自己還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與能力。他在腦海裏設想各式各樣的情況。譬如,獲釋後將如何站在講台上,把這一段痛苦折磨學得的寶貴教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他不斷鍛煉自己的意誌,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越了納粹的禁錮。他的這種超越也感染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意義,尋回自尊。人類最可貴的一點,那就是人有“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來自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除了自我意識,我們還有“想像力”,能超出現實之外;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和善惡;更有“獨立意誌”,能夠不受外力影響,自行其是。

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人性典則,正是我們營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準則———自由擇誌。自由擇誌的含義不僅止於采取行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環境。理智可以戰勝情感,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自由擇誌是人類的天性,假若不是這樣,那就說明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受製於人。

許多人都為“愚昧”所幽囚,他們永遠不能得到教育所能給予人們的自由,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封鎖著,不能開放。他們沒有勇氣為求從愚昧中解放出來而奮鬥;沒有毅力去補救自己早年失學所帶來的無知。

太多人因恐懼失敗而不敢輕舉妄動。這種恐懼心理局限於我們的眼界,低估了我們的能力。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幾隻蜜蜂放在瓶口敞開的瓶子裏,側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會一次又一次地飛向瓶底,企圖飛近光源。它們決不會反其道而行,試試另一個方向。困於瓶中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情況,是它們的生理結構始料未及的情況。因此,它們無法適應改變之後的環境。

這位科學家又做了一次,這次瓶子裏不放蜜蜂,改放幾隻蒼蠅。瓶身側放,瓶底向光。不到幾分鍾,所有的蒼蠅都飛出去了。它們多方嚐試———向上、向下、麵光、背光。它們常會一頭撞上玻璃,但最後總會振翅向瓶頸,飛出瓶口。

然後,科學家解釋這個現象說:“橫衝直撞要比坐以待斃高明得多。”

鏟除一切足以阻礙、束縛我們的東西,走進自由而和諧的環境中,這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準備。我們大部分人的毛病,就在心中有誌於成功,然而卻不肯努力去求得成功。我們太信任“命運”了。

好些曾在世界上成就過大事業的人,他們偉大的力量,廣闊的心胸,豐富的經驗,究竟是從哪裏得來的?他們會告訴你,那是奮鬥的結果,是在掙脫不自由、不良的環境,斬除束縛他們的桎梏,求得教育,脫離貧困,執行計劃,實現理想的種種努力中獲得的。

在人沒有將他生命中最高、最好的能力發揮出來,沒有將他的天賦才能充分發展以前,他的生命不是幸福、快樂的,不管他處境怎樣。

能夠致勝的人總是:不斷地嚐試,不斷地改進,不斷地行動。當陷入困境時,不要束手呆立,努力試試看吧!

本篇精要

□一個人隻要有向上的決心,必定能在失敗中尋獲成功的鑰匙,如果就此灰心失意,便永遠嚐不到成功的美果。因為失敗的經驗愈豐富,成功的機率愈大。

□萬事起頭難,每個新的一步都是另一個困難的開始。

□如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件事,在這種行動裏的自我暗示力一定會把無恒心或沒耐心的惡習一掃而光。

□眾多的成功者並不是依賴機會或好運氣,而是得力於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

□熱情就像汽油一樣,如果能善用它,它就會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如果用之不當的話,就可能出現可怕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