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流 第369章 二打乾州(2 / 2)

李曄隻是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回答。不過意思,倒也明顯。杜讓能也是心領神會。

“隻要準了楊複恭,便能取得一石三鳥的效果,對朝廷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真?請相公詳細說來,究竟怎麼隔一石三鳥?”

“首先,懲治了威勝軍,那就挽回了朝廷的顏麵,畢竟當初楊守信是捧著詔書赴任的。打狗還要看主人,威勝軍的確罪該受罰。”

“沒錯。這件事情朝廷如果不聞不問,怕是會讓天下人恥笑。此外還有何好處?”

“外間議論不決,無非是怕楚王張尋不會善罷甘休,怕忠義軍興兵犯闕,威脅江山社稷。不過老臣倒是認為,這不必擔心。”

“相公的意思,這一回張尋會選擇忍氣吞聲?”

“非也。楚王是什麼樣的人,聖上肯定清楚,這是個絕不肯吃一點虧的人。老臣認為,如果朝廷嚴懲了威勝軍,楚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那你的意思是?”李曄顯得很疑,難道忠義軍威脅長安還能算做好事?

“楚王雖然不會善罷甘休,但是他卻並不是要跟朝廷較勁。他的目標,是楊複恭。聖上認為老臣說得可對嗎?”

李曄點了點頭,似有所悟。

“所以這第二個好處,就是能借此機會除掉楊複恭。為聖上拔除心頭之患!”

杜讓能這話說得極為露骨,卻正說在了李曄的心坎兒上。皇上不禁拍了一下手,笑道:“妙啊!實在是妙啊!”

杜讓能言外之意,導致藩軍興兵犯闕這個黑鍋,到時候就甩給楊複恭來背。曆來藩軍犯上作亂,都不會直接說自己是造反,肯定都會有個類似於清君側的理由。顯然,張尋如果領兵逼近長安,肯定要打著誅除奸賊楊複恭這個旗號。而到時候朝廷要做的就是,直接罷免楊複恭。如此一來,張尋沒了興兵的理由,自然就會撤兵。而李曄又能順理成章的去除一個心腹大患。

李曄當即就決定按照杜讓能說得辦了,不過他還有一個疑惑,之前不是明明說得一石三鳥嗎?還缺一個好處是什麼呢?

“哈哈哈!”杜讓能笑道:“自然是讓張尋的聲望受損了。楚王如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領兵跑到長安城下來討公道,那麼不論結果如何,他都將成為眾矢之的!亂臣賊子之名怕是逃不掉了!”

大順三年,再次改元,成為景福元年。這一年正月,朝廷降旨,革除餘州刺史褚良、乾州刺史齊軒二人身上的一切官職封賞。並命令神策軍及關內諸軍立即發兵,討伐威勝軍。

消息傳到乾州,代理節度使褚良大呼朝廷不公,立即上書為自己辯白。不過上書石沉大海,等來的確實神策軍向乾州的進攻。

這一回,可不僅僅是玉山軍五千人那麼簡單了,朝廷足足調集了兩萬大軍,顯然是想一舉掃平威勝軍。

不過,當褚良得知朝廷出征的將領名單時,卻忍不住樂了。兩萬官軍,其中有一萬是神策軍,分別是楊守信的玉山都和白有慶的登封都。另外一萬是藩鎮軍,分別有裴仲的靜難軍五千人和韓建的鎮國軍五千人。

褚良不禁哈哈大笑道:“看來他們是來圍觀俺老褚怎麼痛揍楊守信的!那這一回,咱就讓楊守信連乾州城都看不著,也省得友軍將士們走得太遠!”

事實證明,褚良果然不是小看了楊守信。官軍剛行進到興平縣北,距離乾州尚有四十餘裏,便中了威勝軍的埋伏。也許是該著楊守信倒黴,隻有玉山都損失慘重,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千餘人逃回了長安。而另外三支軍隊則在發現伏兵之後,快速的撤離了戰場,都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

雖然官軍總的損失並不大,但因為這次出征的主帥是楊守信,中軍被消滅殆盡,其餘各軍也就沒法繼續作戰,遂全都打道回府,各自回了藩鎮。雖然楊守信極力辯駁,斥責友軍見死不救,貽誤戰機,才導致了這場大敗,但身為主帥,他還是要負主要的責任。楊複恭在天子麵前好一頓求情,李曄最終才沒有治楊守信的罪。而對於其餘各軍,更是沒有任何追究。

一場大戰,就仿佛鬧劇一般的收場了。李曄的心情很糟糕,當初他所期待的那種結果,似乎並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