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激流 第365章 截然不同的結論(2 / 2)

“雷滿明白,楚王的意思是,誰強,誰才更有資格為楚王守土。”

張尋搖了搖頭:“錯了!本王是希望你倆能冰釋前嫌,和平相處。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冤家宜解不宜結,山不轉水轉,這世界上沒有一輩子的仇敵。”

雷滿是否能夠理解張尋的一片苦心?張尋並不這麼看。他也並不想用外力約束雷滿與周嶽。有些矛盾,就好似膿瘡,必須挑破才能排毒,捂是捂不住的。

張尋最後會見的是鍾匡時。

還沒等鍾匡時開口,張尋先叫了一聲“賢侄”。

“賢侄回去,一定要代我向令尊問好。鍾公的‘文侯’之名早有耳聞,可惜今日無緣相會,希望日後能有機會。”

與對待其他藩帥不同,跟鍾匡時,張尋根本沒有聊任何實質性的話題。從頭至尾都是一些客套話。讓鍾匡時頗有些摸不著頭腦。等到張尋已經走了,他還不知道對方對鎮南軍究竟持什麼樣的態度。也許,這就是張尋想要達到的效果。

江陵千裏之外的長安,左神策中尉楊複恭一直在緊密關注著江陵會盟的情況。會盟之後僅僅六日,他就收到了一份非常詳盡的關於這次會盟的彙報。顯然,楊氏在忠義軍中,是安插了眼線的。而且級別還不會太低。

根據這份彙報,楊複恭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張尋的主要精力都在南方。黃州很可能就要爆發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而張尋接下來的目標,應該就是洪州。

“要派人給鍾傳提個醒嗎?”楊守亮的一貫思路,就是給張尋下絆子。

楊複恭卻搖了搖頭:“這個時候可別給張尋落下什麼口實,他要打洪州,就讓他打,咱們隻需靜觀其變即可。”

大順元年的整個冬天,長安城裏人們談論最多的都是江陵會盟這件事。這件事的熱度蓋過了其他任何事,以至於幾乎沒人關注忠義軍的一次不大不小的增兵,以及兩次兵力調動。

河東之役,忠義軍損失了一萬多人。這次增兵,不僅補齊了青龍軍、白虎軍、窮奇都、鴟梟都的缺額,還重建了饕餮都,以荊南舊將許存為都指揮使。

另外,將休整了將近一年的朱雀軍五千人調往了夔州。根據忠義軍的官方解釋,此舉是為了應對如今正發生在西川的戰事。

自從文德元年王建進攻成都開始,王建與陳敬瑄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年,如今終於接近了尾聲。王建百戰百勝,已經攻陷了西川大部分的州縣,將成都徹底包圍。陳敬瑄的敗亡隻在旦夕之間。這個時候,張尋備兵於夔州,以防亂兵入境擾民,理由很充分。

除此之外,張尋還將一直駐守在鄧州的玄武軍派了出去,駐紮於同州練兵。這個目的也很明顯,顯然是為了防備河東李克用。河東之役雖然結束了,但陰地關前的戰鬥卻無一日止休。幾乎每隔一些日子,遊弋於關外的唐軍就會與河東軍發生遭遇戰。規模雖然都不大,但是戰報卻往來頻繁,昭示著烽煙未遠,戰火隨時可能重燃。

江陵會盟的消息也傳到了汴州。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綜合各方麵的情報分析,卻得出了和楊複恭不一樣的結論。

“看楚王在江南西道的種種舉動,沒有一件像是要挑起事端。相反,卻像是在盡可能的安定忠義軍的南方邊境。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啊!”

朱溫身邊一個少年將軍聽了,有些不解的問:“孩兒有些聽不懂,楚王安定邊境,為何不是好兆頭呢?”

“端夫我兒,你要記住。如果你想在東邊開戰,首先就要穩定好西邊。如果你想在北邊開戰,那就先安定好南邊。為父這樣說,你可懂了?”

朱友裕恍然大悟道:“孩兒懂了!原來張尋是想要在別的方向大舉用兵了啊!父王是在擔心,他會打我們汴州的主意?”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那咱們怎麼辦?是否要先下手為強?”

“急什麼。隻需讓陳、鄭等州嚴加防備便是。眼前,咱們可是有一件要緊事要處理。”說著,朱溫將一封信遞給了朱友裕。朱友裕接過信一看,不禁眼前一亮:“此事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