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誌勤往前方望去,隻見叢林之間,白茫茫一片如煙似霧的境地,根本看不見什麼山嶺。他疑惑地問道:“高壁嶺就隱於霧中嗎?”
鄉導笑道:“老將軍猜得不錯。這高壁嶺因為山嶺高絕,故而常年霧氣彌漫不散。即便是當地獵戶,也極少翻越。隻以高壁呼之,形容其道路難行,就好像到了一堵牆壁前麵一般。”
“既然如此,我軍當如何翻越?”
“老將軍莫急。獵戶雖然不走,卻有采藥的常年行走於嶺上,采擷一些靈芝、石斛之類的仙草。因走得久了,便在大霧之中有了一條崎嶇小路。這小路雖然大部分都需要攀援而過,但身強力壯之人通行還是不成問題的。我看將軍麾下的兒郎們都是勇力過人之輩,一定能翻越高壁嶺。”
薛誌勤聽了,才終於有些放心。隻要翻過高壁嶺,就是陰地關之南了。距離他此行的目的地,也就不遠了。
原來,蓋寓的計劃就是讓薛誌勤翻越高壁嶺,直搗官軍的大後方。此時,官軍的主力都隨張尋一起,在陰地關以北進攻靈石。在陰地關以南,隻有數千人,分兵把守著霍邑、趙城、洪洞等據點。其中,大部分都是晉州刺史王瑤麾下的河中軍。王瑤本人則親領兩千人駐守在趙城。
趙城。河中軍營。
晉州刺史王瑤像往常一樣,將親筆書寫的一封信交給了親信之人,讓其送回河中的首府蒲州,給自己的老爹王重盈。
這些天,王瑤幾乎隔幾天就會給王重盈去一封信。內容無一例外,都是關於前線的戰報。這是王重盈要求的。他要時刻注意前方的戰事。因為這關乎著他們王家的命運。
今年五月,朝廷討伐河東的詔書一出來,王重盈就如喪考妣,仿佛末日要到了一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河中王家,打他弟弟王重榮活著的時候起,就跟河東軍關係非同一般。當年田令孜要奪河中的鹽池,就是李克用出兵幫助王重榮,才擊敗了朝廷的軍隊。打那以後,河東和河中就結成了盟友關係,很多事情都是同進同退。
得知朝廷要伐河東,王重盈屢次上書,極力反對,結果都是石沉大海。天子李曄根本理都不理王重盈。反而,還一紙詔書下來,要王重盈的河中軍出兵配合朝廷作戰。
王重盈知道,這就是朝廷試探自己的投名狀。如果他不出兵,那就是表明了站在李克用一方。朝廷肯定毫不猶豫的會先拿河中開刀。所以他盡管十分糾結,還是派了自己的兒子王瑤出去,供張尋調遣。但他也留了一個心眼,讓王瑤隨時向他稟報前線的戰況。在他的內心深處,無疑是希望官軍戰敗的。因為他總是隱約覺得,如果張尋真的拿下晉陽,消滅了李克用。那麼回過身來,就會收拾他。
王重盈其實還不知道,堅持要河中軍必須出兵的,正是張尋。這是張尋當初答應天子討伐河東的四個條件之一。
曆史上,雖然張浚領著五萬官軍,在河中的地盤上跟河東軍打得熱鬧。但作為東道主的王重盈,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朝廷作戰。當然了,王重盈也不敢配合河東軍。因為名義上,他還是大唐的河中節度使。所以他隻是袖手旁觀,就仿佛事不關己一般。
但這一點蛛絲馬跡,已經足夠說明王重盈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了。
這一日,王瑤剛剛把信送走,就接到手下人送來的一封信。說是從霍邑送來的,十分緊急。他還以為又是張尋催他運糧的命令,遂極為不耐煩的當眾拆開,結果剛看了一眼,就立即將信折了起來。然後起身就回了內室。
原來,這封信竟然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親筆信。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河中軍配合河東軍作戰。目標直指晉州。
晉州,是官軍囤積糧草的地方。此時隻有六千神策軍把守。坐鎮指揮的是毫不知兵的宣慰使、宰相張浚。王瑤自己就是晉州刺史,他十分清楚,隻要有他們河中軍的配合,即便李克用隻派一支千人規模的部隊過來,拿下晉州也是易如反掌。而晉州如果落入河東軍之手,那麼前線的官軍軍心必然大亂。戰敗不可避免。
一時之間,河中軍的態度,簡直就成了能夠左右整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
這麼大的事,王瑤自己不敢做主。他立即又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回蒲州。他要讓老爹王重盈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