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尋聽了,心中敞亮,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卑職是護衛營丙都乙隊隊正,李釋風!”
李釋風,利是封,這名字取得還真是吉利,就聽他的吧!張尋馬鞭遙指西北方,道:“有請李隊正前麵帶路!”
七八裏的距離,策馬奔騰不需兩刻鍾就到。張尋已經遙望到了坐落於山間穀地中的玉華寺。俯瞰玉華寺,整座寺院呈現十字形狀,中間一座正宮,東西兩座耳宮,四周建有圍牆。南麵正門前竟然還有一條小溪流過,好似護城河,上麵架有吊橋。除了正門外,西宮似乎還有一個側門,門前有路通往西北方向。寺院的東麵和北麵則被密林環繞。騎兵難以突入。
張尋感歎,李釋風果然利事!這玉華寺的確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去處!
張尋率軍過了小溪,就命手下毀掉吊橋。留一都人馬守衛溪岸,其餘人全部入寺中歇息。玉華寺中尚有數百僧人,見大軍入寺,不敢阻攔,紛紛從西側門逃走,往後山避難。偌大的玉華寺,隻剩下四百唐兵和數名走不動路的老僧。
張尋一邊趁機吞幾口幹糧,一邊在寺中巡查。竟被他發現一座石碑,從碑文上得知,這座玉華寺,竟然還是玄奘法師圓寂之地。兩百多年前,西天取經歸來的唐僧,就是在這裏翻譯了四年經書,被人稱為“玉華法師”。
張尋雖然不信佛,但對於玄奘法師還是十分有感情的,畢竟小時候每年寒暑假都要溫習一遍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今天誤打誤撞遇到先人遺跡,他不由得心生敬畏,朝著石碑拜了三拜,口中喃喃道:“師父,您已成佛,神通廣大。今日弟子不幸受困於此,希望您能大發我佛慈悲,派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隨便誰來都行,搭救弟子於危難。弟子如若脫困,必來山前還願,為您重塑金身,擴建玉華寺!”
說完張尋又拜了一拜,方才起身。身邊的契必鴻詫異道:“孫猴子是誰啊?”
張尋道:“今日若能脫險,我每日給你講一回西遊記。決不食言。”
“真的?!將軍,您的水滸傳還沒講完呢!梁山好漢被朝廷招安了之後到底……”
契必鴻話剛說了一半,就聽見外麵鼓聲陣陣。齊軍殺到了!
唐軍在張尋的帶領下,紛紛上了玉華寺的南牆。寺牆好似城牆,高兩丈,寬七尺,上可走馬。
張尋站在城頭,可以看出很遠的距離。溪水對岸,黑壓壓一片全是齊軍,人數應該超過了五千。由於吊橋已被毀壞,齊軍暫時過不了河。大部分人在原地休息。但已有很多人在運樹木,想是要架橋。另有數百騎兵沿著溪水向西奔馳,估計是在查探別的渡河路徑。
張尋忽然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這支齊軍繞了數十裏路,好不容易到了金鎖關的背後,為何不抓緊時間去打金鎖關,反倒對自己緊追不舍呢?莫非他們知道追的是誰?難道齊軍之中,有人不僅了解自己的情況,還非要置自己於死地嗎?
這些線索所隱含的信息,讓張尋不寒而栗。
唐軍站在城頭向河對岸放箭,雖然給齊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但還是沒能阻止對方修複吊橋。很快的,齊軍就跨過了小溪。
過河的齊軍迅速將整座玉華寺圍定,並分成兩軍,分別攻打南門和西側門。
南門建有城樓,十分堅固,齊軍久攻不下。但西側門就沒那麼牢固了,齊軍付出了數百人的傷亡之後,終於攻破了西側門,殺入了玉華寺。
不過,好在玉華寺的東、西耳宮與中央正宮之間,還有一堵牆相隔。負責防守西宮的唐軍迅速撤入正宮,與齊軍繼續隔牆戰鬥。
戰鬥從晌午一直打到傍晚,其間契必鴻曾組織敢死隊,短暫收複過西宮。但沒多久又被齊軍打了回來。雙方兵力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熬到了日暮,張尋長出了一口氣。隻要再頂上一個時辰,待天黑透,齊軍就不得不停止攻擊。到時或可趁夜色掩護突圍。如果金鎖關的唐軍已經向宜君縣方向撤兵,此時也快騰出手來救自己了。
但是,張尋並沒能輕鬆多久,借著落日餘暉,他看到,齊軍竟然不知什麼時候,在對岸架起了十餘架拋車!
張尋的心咯噔的一下。玉華寺的院牆雖然堅固,但也根本比不上城牆。哪裏禁得住拋車的轟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