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化豬場的飼養管理技術(1 / 2)

現代化豬場的飼養管理技術

畜牧獸醫

作者:趙愛莉

[摘 要] 幾年來,畜牧養殖業的到較快的發展,科學化的養殖技術也在養殖的過程中不斷應用。本文中主要介紹了現代的規模化養豬場具體的規模化養殖過程,其中包含仔豬的飼養和管理技術,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技術,以及豬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治。

[關鍵詞] 豬場 飼養 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84-01

一、仔豬的飼養與管理

1.體重和整齊度

當前,我國肉豬平均日增重較低,除了主要受豬的遺傳因素和飼料營養水平影響外,還與肉豬斷奶體重較小有關。在正常的生產情況下,仔豬的初生重,仔豬生活力越強,體質越健壯,生長速度越快,斷奶體重越大,在後期生長中增重效果越明顯。

根據現在進行飼養管理的情況,進行仔豬的育肥時這時的仔豬最佳的重量是20—25kg。當豬長到6個月齡時達到最佳出欄時全窩體重達到1000kg。近年來,養豬業逐漸走向科學化養殖,在肉豬的養殖過程中注重豬的原窩群飼,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肉豬受到不必要的應激刺激。

進行養殖的過程中如果一群肉豬開始飼養時具有較為均勻的個體,這樣可以提高肉豬的生產效果,使豬舍的利用率得到大幅的提高。在養殖肉豬的過程中,要注重養殖的密度適中,根據養殖的具體環境合理的進行養殖數量的配比,以便於進行養殖管理,如果養殖的密度過大會影響肉豬的出欄體重。

2.去勢

用作肥育的公母豬如果不去勢會直接影響肥育的效果。實踐證明,公豬、母豬去勢後,其性情安靜、食欲增強、增重速度快、肉的品質好。

國外的豬種性成熟較晚,肥育時一般隻去勢公豬而不去勢母豬。近年來豬種性能的改良與飼料技術的改進,已使肥育期大大縮短。因此可以改變傳統的做法,肥育時隻去勢公豬,母豬不去勢。因公豬不去勢含有雄性激素,其豬肉產品有疝氣味影響肉的品質。仔豬去勢一般可在出生20—30日齡進行,這個時候仔豬體重5—7kg。近年來瘦肉型仔豬提倡出生後7日齡後去勢,此時個體小、創口小、愈合快,利於手術後恢複,並要保持圈舍衛生以防創口感染。

3.預防接種

對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等傳染病要進行預防接種。自繁自養的豬場可以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對於外購仔豬進場後,為安全起見要全部進行一次預防接種。接種疫苗時要按照疫苗標鑒規定的計量和要求操作,同時注意疫苗的保存和接種反應。

4.驅蟲

豬體內的寄生蟲以蛔蟲感染最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齡的仔豬。豬病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表現生長發育慢、消瘦、被毛無光澤,嚴重時增重速度降低30%以上,有的甚至成為僵豬。常用藥物有蟲克星,注射或飼喂均可。具體用量按說明進行,當群體口服時防止個別豬隻食入量過大造成中毒死亡。

豬疥癬是豬最常見的體外寄生蟲,對豬的危害比較大,病豬生長緩慢,甚至成為僵豬,病部癢感劇烈,因而常用患部摩擦牆壁和圍欄。有時摩擦出血甚至脫毛結痂。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常用1—2%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豬體表麵或洗擦患部,幾次後即可痊愈。

二、育肥豬的飼養與管理

1.育肥豬的日糧營養水平

飼糧配置的是否合理,是影響肉豬生長和獲得較好效益的關鍵因素。理想的肉豬飼料,應既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又能充分的利用當地的飼料資源,具有較低的成本,以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采用適宜的飼喂管理技術,以獲取最佳的生產效果。針對養豬實際,兼顧豬的生長增重速度、飼料利用率和胴體肥瘦程度,飼糧能量濃度以11.9—13.3兆焦/千克消化能為宜,前期取高限,後期取低限。為追求較瘦的胴體,後期還可降低。生長肥育豬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不同,豬的增重速度及胴體成份會有很大差異。對於高瘦肉生長潛力生長肥育豬60kg前蛋白質水平16—18%,60kg後期13—15%;而對中瘦肉生長潛力的生長肥育豬60kg前蛋白質水平14—16%,60kg後期12—14%。

為獲得較瘦的胴體,可適當提高蛋白質水平,但要考慮提高瘦肉率所增加的收益能否超出提高飼糧蛋白質水平而增加的支出,與此同時要注意氨基酸的平衡,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添加,以滿足肥育豬的營養需要。營養物質是豬隻維持正常生命與生長活動的基礎,因此,要重視日糧的合理搭配,不要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