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人行直 人等(1 / 1)

三人行直 人等

三人行

讀《看官》有感

直 人

《雜文月刊》2014年9月(上)彭勁秀先生的文章《看官》中,從“用人”“做派”“說話”乃至“朋友”等諸方麵,真的把好官與壞官“看透”了。但其中“看他的信訪”一條,在下有不同的看法。文章說,“一般情況下,對群眾的訴求,有訴回複的,這位官員大抵不會太壞;反之,如果石沉大海,不給回音,那麼,這位官員起碼官僚氣十足。”可是,報紙上曾刊登過這麼一件事:一人給上級寫信,反映了他所在單位的頭頭的種種劣行和不作為。上級接到信後,倒沒有讓信“石沉大海”,而是往下一“轉”了之。就這麼三“轉”兩“轉”,“轉”到了那寫信人的頭頭手中。在一次會議上,頭頭高揚那封信,似威脅地,又似不屑地,也似調侃地說:“……就憑你這潑猴,還能逃出我這如來佛的手心!”以後這位寫信人的鞋是越來越小了。試想,如果那封信“石沉大海”了,那寫信人的日子恐怕要好過一些!在這裏,請那些收到下麵的人民來信,尤其涉及到當事人頭頭的上級,若無心解決問題,就把信扔到字紙簍裏去,讓其“石沉大海”吧,或許還是功德一件呢!

同期又有尼溪先生的文章《讀思錄》,其中一則為“端誰的飯碗”。文中說,有貪官指責監督者說:“別忘了,你們端誰的飯碗!”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個問題。文中的觀點,我雖不完全認同,但還算是較有說服力的分析。我現在想說的是,解放初期,我上小學,學的第一支歌即是一首名為《誰養活誰》的歌。歌詞記不全了,但還記得幾句:“誰養活誰呀,大家來想一想,沒有咱勞動糧食怎能堆滿倉……沒有咱種下糧,地主早就餓斷腸……”這是第一段,下麵還要大家“看一看”,是有關“穿”的歌詞。到底誰養活誰?這首歌似乎已經作了很中肯的回答。或許是時代不同了,有關誰養活誰的問題起了變化?報上說,一個稅務局的頭頭,指責一個鬥膽去谘詢稅務開支問題的農民說:“國家已經免了你們農民的農業稅,你還有什麼資格以納稅人的身份來管閑事……”看看!這“端誰的飯碗”,真的說不清了呢!

因此,我建議進行一次“誰養活誰”的再教育,尤其應讓所有公務員明白這一道理!

沒有細節的真實,

就沒有真正的曆史

詹康苗

《雜文月刊》2015年1月(上)《先救人還是先救機器》一文的“外一則”《曆史的細節》中,作者說:“真實可信,是文人治史的基礎。否則,其筆下的‘曆史’,就極易成為偽史。即使是一些細節的失真,亦令後來者產生很嚴重的誤讀。”鄙人對此極為認同。但這些話也可以反過來寫給作者楊建業先生。

文中提到,當時(1961年)電影隊隻能下到公社,而很少下到大隊這個層麵,以及那個時候農村許多村莊還不通電,因此電影不可能普及到4億多人觀看的程度——對此我想說幾句:當時的農村流動電影放映隊都是自備小發電機的,事實上,即使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的當今,出於方便、安全與用電計量的原因,農村流動電影放映隊也常常是自備小發電機。顯然,當時電影隊下農村的事情與那時候我國村莊通不通電並不存在必然的關聯。鄙人的老家農村,六十年代中便每個公社都有了自己的電影放映隊,重複放映的三戰二隊(《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與《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片源單調倒是不爭的事實。

正因為這種基本常識性的細節失誤,導致了鄙人對於《曆史的細節》的其他內容的析述也產生懷疑,或者說失去了細閱的興趣。沒有細節的真實,就沒有真正的曆史。不論是文史學者還是雜文作者,撰寫有關文章的時候尤當特別留意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