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之妙喻

雜七雜八

作者:林蛙

自古至今,人們對貪恨之入骨,口誅筆伐不絕於耳目。往大處鞭笞莫如“鯨吞虎噬”這個詞;往細微處譬喻莫如明人民歌之《奪泥燕口》。明代民歌之繁榮涉及麵之廣,藝術水準之高,被論者稱為民歌曆史上的“狂飆”期。《奪泥燕口》以誇張至極的手法深刻地妙喻了貪之惡:“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膆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蛇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貪到什麼程度?連燕子口中銜的那點泥、針尖上的那點鐵、鍍金佛麵上的那點金、鵪鶉膆子裏的那點食、鷺鷥瘦腿上的那點肉、蛇肚子裏的那點油,都下得狠手搜刮!

貪得無厭以致口吞大象舌卷螻蟻,其惡之大極矣!當時的人們沒有辦法對其直接下手,但阻遏不了下口,街巷訾議,田間諷非,洶洶之口如川,下口之狠不輸刀斧,下口之妙勝過文士,民間輿論“搶先”把貪者釘在了恥辱柱上,淹沒在億萬口唾沫之中。鋪天蓋地的聲討助推了法律的最終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