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著風清氣正的根本轉折(1 / 2)

——評姬妮的小說《國企班子》

評論

作者:嚴昭柱

姬妮的小說《國企班子》是寫國企、也是寫“官場”的。這選擇了一個挑戰。因為“官場小說”在時下已流行了一陣子,卻越來越讓讀者倒胃口,越來越成為吞噬作家才華的黑洞。問題關鍵不在於對那種充滿貪腐氣息的官場文化和觸目驚心的官場黑幕要不要揭露,而在於能不能對我們黨的幹部隊伍有一個客觀的整體的把握,既保持清醒頭腦又滿懷勝利信心,對那些消極腐敗現象及其產生根源與現實危害加以分析和批判,鼓舞人們與之鬥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可喜的是,《國企班子》的作者調動自己長期在國企生活的深入觀察、真切體驗和厚實積累,潛思巧構,匠心獨運,奉獻出這部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國企及其幹部隊伍真實狀況的窗戶,為正在陷入頹勢的這類題材的創作帶來了新的起色。

作品一開篇,便爆出一個牽動G工程局(以下簡稱G局)上萬職工人心的爆炸性新聞:該局局長陳長安被省紀委“帶走”了。他出了什麼事?這會給G局的工作帶來怎樣的影響?作品給出了這樣一個重要懸念,但其情節的發展卻避開陳長安個人的命運,按照另外兩條相互交織的線索,描寫G局如何進入後陳長安階段。一條線索是常務副局長杜子平與黨委副書記蘇萬裏對局長寶座的競爭,另一條線索是黨委書記房圭宜在陳長安出事後主持並推進全局工作。由於G局即將上市,使得局長位置的競爭和全局工作的有效開展,都更加嚴峻和緊迫。經過一場波瀾起伏、觸及人們靈魂的較量,杜子平辭職,蘇萬裏調走,房圭宜書記、局長一肩挑,G局歸於風清氣正,踏上發展的新征程。

這部作品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對國企幹部形象塑造的獨特追求。副局長杜子平似乎就是一個“好色的人”,卻“很有普世情懷,心地非常善良”,也“很有能力和魄力”。他“好色”,而且包養了情婦柳絮。這成為他與蘇萬裏競爭時的一個致命軟肋。他的心地還算善良,盡管他在競爭中也有“小動作”,但還有底線,不像蘇萬裏那樣不擇手段;對於“幸福閣娛樂城”的風塵女子肖婕他也相當“紳士”,不僅當時待之以禮,事後還彙去款項幫助這位僅僅一麵之緣的女大學生重新開啟了生活航程。在工作方麵,他自認為如果G局讓他當局長,他也許會比陳長安幹得更好些。

蘇萬裏是另一類人。他工作能力也不弱,口才好,開會講起話來不用講稿,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在G局是個挺有煽動力和號召力的領導。但是,他被強烈的權力欲望所主宰。他出身農民家庭,在部隊時偶然認識了長相平平卻有高官父親的喬英,和她結了婚。靠著老丈人,他順利地轉業進京、調進機關,後又經老丈人斡旋,提為G局黨委副書記。後來房圭宜突然空降到G局擔任黨委書記,蘇萬裏本來扶搖直上的仕途K線才開始停滯不前。現在,為了和杜子平競爭陳長安意外騰出的局長寶座,他機關算盡、不擇手段,依靠老丈人在總公司上層活動,在重大項目競標中布置心腹泄露G局底標以阻擾杜子平取得業績,指使擔任基建處副處長和項目長的侄子蘇陽偉瞞報事故死人數目並利用網絡把矛頭引向杜子平,最終被調離領導崗位、另行分配工作。但他確非無能之輩,即便遭此挫折,仍在老丈人指導下調回總公司以圖東山再起。

《國企班子》中的人物就是這樣,不是單色的、雷同的,每個人物的經曆和性格都相當獨特,都是在生活中滾了一身泥土的活生生的“這一個”。通過一個個性格各異的鮮活人物及其相互關係所構成的整個形象體係,作品生動而深刻地描繪了國企G局及幹部隊伍的真實風貌和發展趨勢。

作品沒有粉飾現實,而是尖銳地揭露了G局在陳長安擔任一把手時期腐敗現象的無孔不入及嚴重危害。作品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沒有把陳長安寫成一個巨貪,也沒有把陳長安案寫成一個窩案,他被省紀委“帶走”是因為在龍城東站改造工程招標中為了G局中標搞了行賄。他出事並不牽連G局其他幹部,人們對他的行賄行為談不上痛恨,反倒認為“從大處講,也是為了企業”。寫一個國企老總似乎沒有個人的貪心,似乎是不得已而行賄,似乎是無奈地踏進了腐敗的陷阱,作者的筆觸就這樣直指國企的生存環境,直指釀成國企腐敗現象的社會溫床。事實上,陳長安剛剛落馬,杜子平為了以突出的業績競爭局長寶座,在龍城環城高速公路工程項目的競標中,他又用了行賄這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