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烈焰流銀(1 / 2)

銀雨,天上當然不能銀子,除非某地刮台風圈起了埋藏已久的銀幣,正好在在寨子裏落下來,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即使真的發生,也不能真正解決寨子當前的困境,寨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雨水,而不是錢,錢畢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人群中。

降雨的條件是什麼。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之後,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了。水蒸氣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隻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隻有0。0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雲。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麵,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

它主要依靠兩個手段:其一是凝結和凝華增大。其二是依靠雲滴的碰撞並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雲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如果雲體內的水汽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麵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麼,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雲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雲裏,水汽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隻好歸並到較大的雲滴中去。

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麼,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並”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麵,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而在寨子這裏,今年氣候異常,該來的季風沒有按時到來,炙熱的太陽照射著多水的稻田,把大量的水蒸發到空氣中,這裏又是多山的環境,水汽很容易能夠得到保留,寨子上空的空氣中一定飽含著大量的水汽,隻是缺少成雨的條件,一是缺能夠使水汽凝集的子核,二是缺少水汽之間的運動,以現有的條件,最多是能夠增加水汽中子核的數量,增加雨滴凝結的數量,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銀雨也是一種向空中投放凝結核的方式,這是古老先民經過千年的時間總結出的一種能夠使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自然的方法,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經過幾天的寨子裏的鄉民的討論,已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求雨,老巫師經過幾天的沉默之後,終於又開口了,要大家把各家的銀器捐出來,大多數人都順從了,一半是對大旱災後挨餓的痛苦記憶,一半是對老巫師的敬畏,神向來是被人害怕的。尤其是掌握更多知識,有著更多經驗的人神,更令人敬畏。

祭壇又被清洗了一遍,祭壇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銀飾,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曆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曆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與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以大為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再看以重為美,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