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將出烘的龍眼幹果貯藏於5-10℃的冷庫中,待龍眼鮮果上市期過後再拉出回烘。回烘:龍眼幹果回烘的溫度控製在60-70℃,時間20小時,烘至龍眼幹果水分含量為18%-20%。烘幹適度的龍眼,果蒂用手指輕推即能脫落,剝開果肉,取出果核用牙齒咬,果核又幹又脆,易裂開,斷麵呈草木灰色。一般100公斤龍眼鮮果可製龍眼幹果28-35公斤。
分級:根據龍眼幹果大小時進行分級,分成大、中、小、裂果4個檔次。包裝:將分級後的龍眼幹果以聚乙烯蒸煮袋作400克定量真空包裝。殺菌:沸水浴殺菌25分鍾,之後用冷水快速冷卻至常溫。檢驗:按照GB16325幹果食品衛生標準等相關項目檢測。成品:將包裝好的龍眼幹果存放於防熱、防潮、防鼠的成品庫中。
二、產品質量指標
1、感官指標外觀:外殼完整,大小基本一至,無破損;色澤:具有龍眼幹果應有的色澤,果肉呈金黃至深棕色,無蟲蛀,黴變;組織形態:組織緊密:滋味及氣味:具有該產品固有的甜香,無焦苦味,無異味。
2、理化指標水分≤20.0%;總酸≤2.0%克/公斤;鉛(以Pb計)≤1.0毫克/公斤;砷(以As計)≤0.5毫克/公斤;銅(以Cu計)≤10.0毫克/公斤。
3、微生物指標致病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誌賀氏菌):不得檢出。
三、分析討論
1、調節濕度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龍眼鮮果的幹製過程中,需多次調節烘房內濕度。初烘時,采用高溫高濕的工藝參數既起到殺青的目的,又能縮短整個幹製的時間,提高了質量,又提高了效率。中、後期調節烘房內濕度,目的在於調節果殼脫水的速度,使其不板結,同時還能促進果肉中的水分向果殼轉移。經試驗表明:在龍眼幹果的幹製期中,根據龍眼幹果脫水的情況,采用調節濕度法生產的產品果殼外觀明亮,而采用直排式的烘房生產龍眼幹果的產品果殼偏暗,商品感官稍遜。
2、冷藏處理的好處在龍眼幹果的加工工藝中采用冷藏處理工序,其好處如下所示:其一,為規模化生產龍眼幹果提供可能。龍眼幹果幹製耗時較長,一般為45-50小時,而龍眼鮮果上市比較集中,一般為2個月。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企業,憑有限的設備,一般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大批量生產龍眼幹果的,假如在龍眼幹果幹製到7-8成幹時,就拉到冷庫貯藏起來,轉而再加工下一批鮮果,以此類推,待鮮果上市期過後,再拉回來進行複烘,這樣一來,無形中等於延長了加工季節,從而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其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7-8成幹的龍眼幹果在常溫條件下,20天左右就易發生黴變,但在5-10℃冷藏條件下,可貯藏保質4-5個月,而且經長時間的回軟,在回糞時更易烘幹。
3、真空包裝、殺菌處理及效果龍眼幹果的真空包裝、殺菌處理正是針對傳統龍眼幹果貯藏、銷售過程中易長蟲、發黴等質量問題而增設的工序,該工序的運用可以大大降低龍眼幹果在貯存、銷售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風險。產品經貯藏12個月後質量檢測表明,各項指標均符合GB16325幹果食品衛生標準的要求。
柑桔油斑病發生與防治方法
柑桔油斑病,是隻發生在成熟或接近成熟果實上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它是由於果皮油胞破裂,桔皮油外滲後侵觸果皮細胞而引起的。
發生柑桔油斑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果實成熟期,雨水過多,遇有大風或日夜氣溫變化劇烈,造成果蒂周圍部分果皮油胞破裂而引起,也可能是雨後或是晨露水未幹就急於采收,或者在采收中損傷果皮而發生病害。柑桔油斑病發病輕重與品種有密切關係,一般果皮結構細密脆嫩的品種發病較多,果皮結構粗糙疏鬆的品種發病較少。由於油斑病僅發生在樹桔果皮外層的油皮層,因此,在較幹燥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引起果肉腐爛,但油斑病會嚴重影響果實外觀,降低商品性,同時,在病斑上容易發生其他病菌,引起貯藏期間果實腐爛變質。
柑桔油斑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目前尚沒有一種有針對性的藥劑加之防治,而隻能在生產和采收中認真加以防治。主要方法有:
1、盡量避免在下雨和早晨露水未幹時或大風過後立即采果,應在雨後再過2-3個晴天采果。
2、在采收、挑選、裝箱、運輸和貯藏過程中盡量做到輕采、輕放、輕運,避免果皮受到損傷。
3、在霜凍以前果實采收結束,或者在采收前20天對樹冠外圍果實塗上石灰水也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據一些試驗顯示,在浸果防腐保鮮過程中正確使用2,4-D保鮮劑,也有減輕油斑病發生的作用,即1包萬利得+2,4-D2到3包+清水8-10公斤,不要任意提高2.4-D濃度,同時2,4-D先要選用溫水或高濃度燒酒充分溶解後再與萬利得和清水充分攪勻混合再行浸果,可以減少油斑病的發生程度,桔農朋友不仿也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