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不斷進取、永不停息,把事業做大做強(3)(3 / 3)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建造一座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橋。然而橋梁專家們卻說這計劃純屬天方夜譚,不如趁早放棄。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也確信這座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構思著建橋方案的同時也說服了銀行家們投資該項目。

然而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也嚴重受傷。許多人都以為這項工程因此會泡湯,因為隻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盡管華盛頓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他決心堅持要把父子倆費了很多心血的大橋建成。一天,他腦中忽然一閃,想出一種用他惟一能動的一個手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隻手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堅持著用一根手指指揮工程,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博迪是法國的一名記者,在1995年的時候,他突然心髒病發作,導致四肢癱瘓,而且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被病魔襲擊後的博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頭腦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隻有左眼還可以活動。可是,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雖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寫,他還是決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開始構思的作品完成並出版。出版商便派了一個叫門迪寶的筆錄員來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6小時,給他的著述做筆錄。

博迪隻會眨眼,所以就隻有通過眨動左眼與門迪寶來溝通,逐個字母逐個字母地向門迪寶背出他的腹稿,然後由門迪寶抄錄出來。門迪寶每一次都要按順序把法語的常用字母讀出來,讓博迪來選擇,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說明字母是正確的。如果是眨兩次,則表示字母不對。

由於博迪是靠記憶來判斷詞語的,因此有時就可能出現錯誤,有時他又要濾去記憶中多餘的詞語。開始時他和門迪寶並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所以中間也產生不少障礙和問題。剛開始合作時,他們兩個每天用6小時默錄詞語,每天隻能錄一頁,後來慢慢加到3頁。

幾個月之後,他們曆經艱辛終於完成這部著作。據粗略估計,為了寫這本書,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萬次。這本不平凡的書有150頁,已經出版,它的名字叫《潛水衣與蝴蝶》。

想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自己

不要迫切地想通過改變生存環境,來改變目前的一切,這樣所做的努力大都是徒勞的。其實,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隻有改變自己,我們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1930年初秋的一天清晨,一個隻有1.45米的矮個子年輕人,從位於日本東京目黑區的公園長凳上爬了起來,徒步去上班,他因為拖欠房租已經在公園的長凳上睡了兩個多月了。他是明治保險公司的一名推銷員,雖然工作勤奮,但收入少得甚至吃不起中餐,每天還要看盡別人的臉色。

一天,年輕人來到一家佛教寺廟向住持介紹投保的好處。老和尚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願。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沒什麼前途可言了……也就是說,你要改變自己。”

從寺廟裏出來,年輕人一路思索著老和尚的話,若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請同事或客戶吃飯,目的隻為讓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你的個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氣……”“你有些自以為是,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你麵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你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所以必須加強進修,以便能很快與客戶尋找到共同的話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年輕人把這些可貴的逆耳忠言一一記錄下來。每一次“批評會”後,他都有被剝了一層皮的感覺。透過一次次的批評會,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劣根性,一點點剝落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