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不斷進取、永不停息,把事業做大做強(3)(1 / 3)

要勇敢地走過苦難,因為苦難是上天的一種恩賜

很多人正在經曆著種種苦難,遭受著種種挫折和打擊,這的確是人生的不幸。可是我們也驚奇地發現,無數傑出的人物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正是苦難成就了他們,苦難對於他們來說,是上天的一種恩賜。

經曆苦難是一種痛苦,因為苦難常常會使人走投無路,寸步難行,苦難常常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甚至生存的希望。有過苦難體驗的人,都不會忘記在生活泥潭裏奮力掙紮的情景。但當你戰勝苦難之後,這由苦難帶來的痛苦往往也會變為千金難買的人生財富。

下麵,我們來結識兩位從苦難中站起來的巨人。

被人們譽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的傑克·倫敦,是一位苦難造就的偉大作家。

據說,列寧在臨去世的日子裏,總讓他的夫人讀他最喜歡的短篇小說《渴望生存》。這篇作品正是傑克·倫敦寫的,內容是寫一個淘金者在疲憊不堪之時與一隻病狼的較量。作品說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使人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許就是傑克·倫敦的作品特點。

1876年,傑克·倫敦於出生在加裏福尼亞州一戶破產農民家庭裏。他才10歲左右,父親就破產失業了。從這時起,他便不得不分擔家裏生活的憂愁。他走街串巷當報童,到車站去卸貨車,到滾球場幫助人豎靶子……總之,為了活下去,他什麼都幹,把掙來的每一分錢全部交給家裏。正如他後來說的:“差不多在早年的生活中我就懂得了責任的意義。”

14歲,傑克·倫敦小學畢業,進了一家罐頭廠當童工。後來又到麻紗廠看機器,到發電廠燒鍋爐。在工廠裏,他飽嚐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童工生活的苦難:每天在非人的條件下常常要工作十八九個小時,直到深夜11點才能拖著疲勞不堪的身子回家。後來,他回憶這段生活時,憤慨地說:“我不知道在奧克蘭一匹馬該工作多少鍾點。”他說自己成了“勞動畜牲”。

1893年,傑克·倫敦17歲時,受雇到一條小帆船上當水手,動身到日本海和白令海去捕海狗。海上生活苦不堪言。可是,這次航海卻增加了他的見聞,也磨練了他的意誌,成了他後來寫作一係列海上故事的生活基礎。不久,他因為“無業遊蕩”被捕入獄當苦工。

出獄後,他刻苦自學。但由於家裏一直太貧窮,他直到18歲才上中學。緊接著,又因為生活維持不下去中途退學。1896年,他20歲時,靠自修考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可是,隻讀了一個學期,便因繳納不起學費退學。失學後,他一麵在洗衣店做工,一邊開始業餘寫作,希望用稿費來彌補家用。可是,當時稿費不僅低,而且時常拖欠。有時候,他為了馬上得到稿費,甚至要跑到雜誌社與出版商幹上一架。

後來,傑克·倫敦又隨眾人到遙遠的阿拉斯加去當淘金工人。他曆經千辛萬苦,由於缺乏營養,勞累過度患了壞血病,幾乎使他下肢癱瘓。但是,北方壯麗的自然景色,淘金工人的苦難生活,印第安人的悲慘遭遇,卻給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前麵提到的《渴望生存》,便是收獲之一。

苦難的刺激與磨練,使傑克·倫敦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氣質的作家。成為職業作家後,他16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9個小時,一共寫了50本書,其中僅長篇小說就有19部。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堅持現實主義的原則,充分表現人的生命的偉大,人同困難的鬥爭,人處於各種逆境中的反抗,給20世紀初的文壇帶來一股生機勃勃的力量。

人們稱譽張樂平為大藝術家,可人們並不都知道,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竟是由於貧窮驅使的。

張樂平出生在浙江一個窮村子裏。父親是個“窮教書”的,靠一個人的工資養活6口人。根本不夠吃穿。母親隻得幫人繡花掙點錢補貼家用。因此,張樂平小時候便常常幫著母親剪剪紙樣,描描圖案,藝術生命的幼芽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萌芽的。他愛上了美術,可是,父母哪有錢為他買紙,買筆。他的“畫紙”便是海邊的沙灘,“畫筆”是岸邊的蘆柴。小學老師喜歡他愛畫畫,教他畫過諷刺“賄選總統”的漫畫,這成了他的“處女作”。

家裏太窮了,張樂平15歲時就被迫離開家鄉到南江縣一家木行當學徒。人格的侮辱,累活的重壓,逼得他多次想逃出苦海。其實,即使他不逃,人家也要趕他走——主要是由於他太愛畫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