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產量日益擴大,周邊市場已不能滿足劉九生的需要。劉九生決定闖出湖南。自1993年開始,劉九生先後在義烏市、武漢的漢正街、成都的荷花池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為欄壟梳篦廠打開了一扇扇通向全國乃至世界的窗口。辦事處設立後,廠裏的產品以高質低價迅速贏得好評,其銷量幾乎是一月翻一番,使企業的年產量迅速提升到上千萬把。
劉九生同時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出新品種。欄壟梳篦廠還從選料、造型等方麵進行產品創新,對於新產品開發人員,劉九生要求他們每個月都要有新構想、新創意。一經采用都給予重獎,有的開發人員一次就得到了上萬元獎勵。
到2002年底,他的“天天見”公司進入湖南省私營企業十大行業500強,劉九生被業內人士尊為中國的“梳業大王”。
不要小看兩毛錢,劉九生就是靠每把僅賺兩毛錢的梳篦起家的,雖然利薄,但市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他的成功在於薄利多銷。
看準市場,選擇利潤空間大的行業下手
如果某一行業的利潤空間很大,而你又了解這個行業,覺得這個行業有發展潛力,不妨就從這個行業下手,這是一個創業的絕好機會。
姚林敬是安徽人,1981年,17歲的姚林敬考上了高中,僅僅是因為家裏掏不出每月至少5元的住讀生活費,不得不輟學。父母對此心有愧疚,便把他托付給一位遠房的表叔學起了木匠。表叔的手藝不錯,加上姚林敬肯鑽研,能吃苦,沒有多久就入了道,三四年後就外出闖蕩。
1986年春,姚林敬用被子裹著一套木工工具,帶上20歲的弟弟,每人懷揣80元錢,擠上火車前往深圳打工。
姚家兄弟在深圳人生地不熟,十幾天過去了,一個活兒也沒找到。兜裏隻剩下幾元錢時,幸虧找到了一個工錢為20元的活兒。此生意是一個家庭的廚房改造,剛開始女主人對他們兩個初來乍到的外地打工仔還有些信不過。姚林敬胸脯一拍:“這活兒交給我們幹,不滿意你可以分文不付。”結果在交工時女主人很滿意,還多給了他們10元錢。這30元錢,便成了姚林敬闖蕩世界淘到的“第一桶金”。
就這樣,在市區幹零工幹了幾個月之後,姚林敬謀得了一個到幾家保齡球館當兼職維修工的美差。那幾年保齡球在國內剛剛熱起來,因為設備貴重,動輒就是上百萬元,所以一般人不敢動手。因為姚林敬有一定的木工基礎,通過一個階段的摸索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領。兩年下來,練就了一手維修保齡設備的絕活兒,儼然成了半個專家。當然,收入也相當可觀。
一次在替一家保齡球館更換熒光道板時,姚林敬無意中得知,就那麼一塊普普通通的膠合板做了一下鍍膜處理,成本最多100多元,在這裏卻價值近2000元,仔細一問,是從德國進口的。當時姚林敬心裏暗暗地想,我以後要是有了錢,就做這方麵的生意。
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20世紀90年代初,一位在北京辦體育用品公司的親戚邀姚林敬到北京去合股發展,於是,姚林敬帶上這幾年打工攢下的積蓄移師北京,成了這家體育用品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姚林敬還利用手頭多餘的資金,在北京豐台區辦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型家具廠。
一切都在正常運轉,似乎沒有什麼懸念。隻是偶然的一個機會,一篇報道點燃了姚林敬創大業的激情。那是1993年的一個夏天,姚林敬在辦公室裏翻閱當天的報紙。有報道說,近來國內休閑娛樂業飛速發展,很多先進高檔的設備都供不應求,並舉例說,僅保齡設備,我國每年都要花費幾十億美元從國外進口。這個數字讓姚林敬感到吃驚的同時,更讓他看到了商機,他暗下決心,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在保齡設備方麵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
上保齡設備生產線,沒有上千萬元的資金根本玩不轉。於是,籌集資金成了姚林敬此後的第一要務。姚林敬采取的是“借雞生蛋”的做法。1995年春,他盤下了一個瀕臨破產倒閉的國營席夢思床墊廠,當年扭虧為盈,創下了銷售額1300多萬元的曆史記錄,並以此業績得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銀行貸款。1996年10月18日,姚林敬將這筆錢投到了北京大興楊各莊工業區的一片荒蕪的土地上,“北京皇瑪保齡設備有限公司”由此問世。
1997年2月,一家實力雄厚的美國保齡設備公司到中國來考察市場,聽說北京有個“皇瑪”,便特意登門造訪。看後,這幫老外們根本沒把姚林敬放在眼裏,斷言就憑這樣的條件和技術,五到八年的時間能搞出合格的產品就不錯了。而事實是,姚林敬帶領幾位招聘來的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頑強攻關,僅僅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就開發出了更適合亞洲人健身的新型保齡設備,當年就創下了銷售額高達4000多萬元的佳績。而那家沒對姚林敬高看一眼的美國保齡設備公司,後來到底還是在北京開設了一家分公司,但除了經濟實力強於姚林敬之外,發展速度和規模效益根本不行,幾年間一直處於慘淡經營狀態。2001年秋,麵臨關門大吉的這家分公司,被姚林敬的“皇瑪”毫不費力地吃了過來。2003年底,皇瑪公司的銷售額首次突破9個億,占領了國內同業35%左右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