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借助別人的實力,成就自己的事業(4)(3 / 3)

邁克樂·戴爾8歲時,曾向某個考試中心寄出過申請高中文憑的申請信,在那時他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消除不必要的步驟。這種思考方式影響了戴爾一生,並為他不斷地帶來成功和財富。

在戴爾16歲那年,他找到一份為《休斯頓郵報》爭取訂戶的工作。當時報社的普通做法是,由報社交給業務員一份由電話公司提供的電話用戶名單,再由業務員一一打電話向他們推銷。顯然,這種方法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但由於長期以來,大家一直如此,所以大家也就隻好照此辦理了。但戴爾卻不這樣,他想找一個成功率更高的方法。

在與客戶談話的過程中,聰明的戴爾發現了一個規律:有兩種人幾乎一定會訂閱郵報,一種是剛結婚的,另一種則是剛搬進新家的。他就此想到,隻要能弄清哪裏有這兩種人,就一定能提高訂報率。可怎樣才能找到所有剛辦好房屋貸款或是剛結婚的人呢?根據常識,他知道,凡是要結婚的人必須到地方法院申請結婚證書,同時也必須提供地址,好讓法院把結婚證書寄給他們。在他所在的得克薩斯州,這項資料是公開的。所以戴爾找到了幾個高中同學,讓他們協助自己從休斯頓地區幾個縣市的地方法院,弄到了新婚夫婦的姓名與地址。

然後,他又發現,有些公司會整理出貸款申請者的名單,而名單上是按照貸款數額來排順序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出貸款額最高的人。

接下來他所做的事,就是按從法院和公司弄到的名單寄信,信的開頭是每一個人的姓名,信的內容則是訂閱報紙的資料。

結果,在那一年,戴爾找到了數千名訂戶,收入了1.8萬美元,這已經超過了他所在學校的老師的年收入。

在這次經曆結束後,戴爾進行了總結,認定直接接觸的模式是銷售的最好方式。

在他20歲那年,迷上電腦的戴爾有一個夢想,還在上大學的他想和電腦巨人IBM競爭。他的父親認為這是異想天開,而他認為自己是有可能成功的,因為他已經看到了當時電腦銷售的弊端。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電腦商的一般做法是,由製造商生產電腦,然後再配銷給經銷商和零售商,最後由他們賣給消費者。由於當時電腦界所有的大廠家都是采用通過經銷商的方式來銷售,所以盡管IBM有全球最完善的銷售組織,但它還是選擇這種銷售模式,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做法。在戴爾看來,這種方式顯然是錯誤的。他認為這是一種間接的路徑,這是一無所知的買方和沒有相關知識的銷售商的結合,是不可能長久的。同時,還在學校的他認定,個人電腦消費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顧客們會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更有專業知識,所以他又想到了直接銷售的模式。

他問自己:“能不能改進電腦的銷售過程,能不能直接把電腦銷售到顧客手中?”他的答案是可以。因為這樣二來,就可以把電腦直接銷售到使用者手中,剔掉零售商的利潤剝削,把這些省下來的錢用以回饋消費者。結果是既降低了銷售價格,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實力,同時又使顧客享受到真正的實惠。

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他的電腦公司在開業之後,不久就由每個月5萬、8萬的銷售額,迅速增加到十幾萬、幾十萬,終成世界電腦公司的巨子,成為讓IBM頭痛不已的對手。

現在,戴爾電腦公司是世界上銷售額增長最快的電腦公司,其銷售以每年30%的速率遞增。他的直接銷售的模式,不僅使他保持了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速度,而且使他得以掌握第一手的用戶資料,從而根據用戶的需要造出有個性特色的個人電腦——他的直接銷售使他依然是電腦業的巨子。

戴爾的成功就在於他時刻在思考、在發現問題,並試圖解決問題。正如戴爾自己所總結的:“戴爾公司的經驗證明,人可以發掘並掌握大家原本以為不存在的機會。想要做到以非傳統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必擁有大學文憑,所需要的隻是一個架構和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