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借助別人的實力,成就自己的事業(4)(2 / 3)

幾個月過去了。巴尼斯一心所想達到自己暗自確定的那個“明確的主要目標”的願望,顯然沒有絲毫進展。但是,巴尼斯的意識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他不斷地在強化他想做愛迪生商業夥伴的這一欲望。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得非常正確:“當一個人真的渴望去做一件事情時,這件事情自會出現。”巴尼斯準備與愛迪生在商業上合作,而且他決心繼續積極準備下去,直到他達到目標為止。

他從未對自己說:“算啦,有什麼用呢?我想我得改變原來的主意,試試做一個推銷員吧。”但是他卻對自己這樣說:“我到這幾來是為了與愛迪生合作,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即使耗盡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

巴尼斯不屈不撓的決心,堅持一個單純願望的持久毅力,注定使他鏟除了所有的障礙,並為他帶來他所尋找的機會。

當機會來到時,它出現的方式,並非為巴尼斯所能料到的,這是機會的惡作劇。它有從後門溜進來的狡猾習慣,它來到時往往偽裝成不幸或一種失敗的樣子。這便是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之所以不能認識機會的道理。

愛迪生剛剛完成一種新的辦公用具的發明,當時稱之為“愛迪生口授機”。他的銷售人員對此不熱衷,他們不相信這種機器能輕易脫手。巴尼斯意識到他的機會來臨了!這種機會悄然來到,它是藏在除了巴尼斯和發明家之外、沒有其他人感興趣的一具怪模怪樣的機器之中。

巴尼斯知道他能推銷愛迪生的口授機。他向愛迪生提出請求,並立即得到了允許。他不但銷售出了這種機器,而且事實上他的銷售十分成功。於是愛迪生和他簽了約,讓他負責在全國推銷。在這個商業合作的過程中,巴尼斯除了使自己成為富翁外,還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即證明了一個人真的可以“思考致富”。

巴尼斯最初的欲望對他而言值多少錢,無法知道,也許會帶給他100美元或400多美元,但是無論值多少錢,若與他所得到的更大的智慧之財富相比較,則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智慧財富是:“積極思考,配以絕對的原則,並付諸行動,即可轉變為物質的財富。”

簡單地說,思考使偉大的巴尼斯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結成商業夥伴關係;思考使巴尼斯致富。事實證明:他開始時一無所有,後來終於擁有了一切。

要想把夢想變成現實,就必須多用腦勤思考

思考是一切行動的開始。如果你不是天才,那沒有關係,隻要你有一般智力,並時時勤於思考、刻刻準備解決問題,你就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從而能夠采取正確的行動,並能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從古到今,有無數的人看過熟透的蘋果從樹上落到地上,但隻有牛頓據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因為隻有他對這一大家熟視無睹的現象給予了認真的、深刻的思考。

同樣的道理,要想把夢想變成現實就必須多用腦,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頭腦才能闖入別人意想不到的領域,才有可能做出一番事業。

對於邁克爾·戴爾,我們並不陌生。戴爾電腦公司是全球著名的電腦公司,戴爾則在1999年美國40歲以下的富翁中名列第一。由於戴爾的經營天才,美國《商業周刊》從1996年起連續三年將之評為年度最佳管理者。他們是這樣評價這位商業奇人的:“邁克爾·戴爾的成功最突出、最不同於一般公司的是:人的迅速崛起並不是依靠領先的技術,而是靠工種觀念、一種商業模式,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個不被普遍看好的模式。”

確實,戴爾的成功很耐人尋味,論起技術來,他的公司遠不能和IBM或微軟相比,甚至可以說戴爾電腦和一些沒什麼名氣的電腦相比,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領先的地方。那戴爾是憑什麼創造“造得有多快,賣得就有多快”的奇跡?靠的就是他善於思考的頭腦。可以說,戴爾的成功就是思考的結果,而且看起來好像也很簡單。

戴爾電腦與其他電腦公司的不同很容易發現,一般的電腦製造商,都是先找到中間商,然後再由中間商去找顧客,而戴爾卻是直接就找顧客。這點區別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消除不必要的步驟。但若究其產生的曆程,就不那麼簡單了——甚至要溯源到戴爾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