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細節決定成敗,要養成重視細節的習慣(2)(1 / 3)

許多日本人都知道廣東人徐子安的“安記”粥店。徐子安原本是個船員,25歲的時候離開了家鄉廣東,來到日本。剛到日本的時候,他也曾經雄心勃勃,想做一番大事業。他把目光盯在日本著名的大老板們身上,羨慕人家的機遇好,他祈禱自己也能找到幾件大事來做。可是,等待、尋覓了一段時間後,他認識到要做大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許多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於是,他決定從小事做起。

他發現日本橫濱的唐人街上住的多是華僑,就在那裏開了一家小小的粥店。賣粥能賺幾個錢?人們都笑他目光短淺,胸無大誌。可是,徐子安卻幹得很起勁。他熬粥很有自己的方法。他先用豬骨頭、雞骨頭燉湯,再把湯過濾好備用。前一天晚上,他就把米洗好淘好,泡在水中,第二天天還沒亮,大約4點多鍾他就起來熬粥。為了把粥熬好,需要用文火,並且長時間守在爐火邊,直到粥變成了泥糊狀才行。華僑們都特別喜歡徐子安的粥,每天早上8點鍾,徐子安的小粥店門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

苦心經營了3年後,徐子安積攢了一些資金,他把店麵擴大了,還在三島設立了分店。

李嘉誠是赫赫有名的房地產巨頭,但他的成功也是從做小事開始的。1950年,他決心學做生意。他用自己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開設了一家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的小塑料廠。剛開始,大家也嘲笑他,說他沒出息。的確,那家小廠根本沒有使李嘉誠賺到錢,慘淡經營了幾年,李嘉誠也就賺了吆喝聲。但是,李嘉誠對這樣的“小事”始終孜孜不倦,做起來極為認真。通過鍛煉,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世紀50年代後期,李嘉誠終於抓住了機遇,取得非凡的成功。

還有印尼的林紹良,被人們稱為“亞洲的洛克菲勒”,可他的發達卻是從不起眼的小生意——經營雜食店做起的。同樣,鬆下電器是從一個小電器修理鋪發展起來的,本田企業是從一個小修理廠成長壯大的。

日本有句諺語:嘲笑一塊錢的人會為一塊錢哭泣。這說的就是小事的重要性。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至理名言。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等。這些都告訴人們,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厭煩小事,任何大事業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大老板的事業也不是天生規模就大。

當然,這裏的小事並不是指那些無關緊要、細枝末節的芝麻小事,而是指那些為了達到成功必須做的具體事,它和不分輕重緩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是兩回事。

美國商人斯太菲克在這方麵處理得很好。他本是一個退役軍人,在醫院療養期間,他讀了《思考和致富》一書,深受啟發,他很想實踐一下書中所說的話,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一個有錢人。

躺在醫院的床上,他苦思冥想,一連想了許多主意:創辦一個信息中心、開辦一所療養院、與別人合夥搞一個廣告公司、建立一個電視台……他為自己的種種想法興奮不已。可是,他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他發現要做的事情雖然都是能引起轟動效應的大事,但盡快實現的可能性極小,自己連起碼的資金都不具備。輾轉反側,他認識到自己還是應該先從小事著手,等到把資金籌夠了再做大生意也不遲。

一天,護士給他送來了洗好的衣服。衣服是送到洗衣店裏去洗的,洗衣店洗好熨燙好以後由護士幫助領回來。看到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斯太菲克的眼睛一亮。原來,洗衣店總是把燙好的衣服折疊在一塊硬紙板上,以保持襯衣的硬度,避免打皺。正是這塊紙板使斯太菲克點燃了智慧的火花。他有了一個新奇的想法。

他給洗衣店寫了信,得悉這種襯衣紙板每千張的價格需要4美元。他想以每千張1美元的價格出售紙板,但要在每張紙板上刊登廣告。登廣告的人所付的費用歸他所有。這件事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誰會在意每千張紙板才1美元的生意呢?斯太菲克的朋友甚至諷刺他說:“如果你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就認輸吧,站在馬路上說不定一天也不止撿到1美元!”可斯太菲克卻不這樣看,他知道自己還有更大的目標,但是無論什麼樣的目標都必須從小事做起。

從療養院出來後,他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行動中,把想象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過了一段時間,斯太菲克的客戶越來越多,他自己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這時,他決定把生意做得再大一些。他發現襯衣上的紙板一旦被撤除後,就不會為洗衣的顧客所保留。怎樣才能使顧客保留登有廣告的紙板呢?他又想出了一個新辦法:在襯衣紙板的一麵仍然印廣告,另一麵印上有趣的兒童遊戲或主婦菜譜、宇謎、諺語、小常識等。這一招果然很奏效。許多家庭主婦不等衣服穿髒就又送到洗衣店去洗。洗衣店也很高興,願意定購斯太菲克的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