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心態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難怪有人說,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外在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心態來創造。
世界冠軍摩拉裏,就是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早在少不更事、守著電視看奧運競賽的年齡,他就希望自己能夠在奧運會上奪冠。1984年,機會終於來了。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他在自己擅長的遊泳項目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但卻隻拿了亞軍,冠軍的夢想還沒有實現。
摩拉裏重新回到夢想中,回到遊泳池裏,又開始投入到實際的訓練中。這一次的目標是1988年漢城奧運金牌。沒想到,他的夢想在奧運預選賽時就煙消雲散,他竟然被淘汰了。
跟大多數人一樣,摩拉裏變得很沮喪。之後,他便把這份夢想深埋心底,跑到康乃爾去念律師學校。有三年的時間,他很少遊泳,可是他心中始終有股烈焰,那是他無法抑製的一份渴望。離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比賽不到一年的時間,摩拉裏決定孤注一擲。
對摩拉裏而言,這也是一段悲傷艱難的時刻,因為他的母親因癌症而去世了。對母親的思念,加強了他的決心和意誌。最終,他成功了。那一天,他站在領獎台上,頸上掛著令人驕傲的金牌,臉上洋溢的是自信幸福的笑容。憑著他的積極心態,摩拉裏終於美夢成真了。
下麵我們再來結識兩位美國姑娘。
這兩位女孩一個名叫西爾維亞,一個名叫辛迪。西爾維亞出生在一個家庭背景非常好的家庭中,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家庭對她的幫助很大,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西爾維亞的理想是做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她充分相信自己有從事這方麵工作的才能,因為她感到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她交談,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她時常對別人說:“隻要有人給我一次機會,讓我上電視,我相信準能成功。”大學畢業以後,西爾維亞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人給她提供一個上電視的機會。於是她變得焦急、苦悶,心情煩躁,她不斷地企求上天能賜給她一次機遇。可是,機遇終究沒有光臨。
辛迪的情況和西爾維亞的截然不同。辛迪的家庭條件很差,父母都是極普通的人,他們每天為生活奔波,根本顧不上辛迪。辛迪讀書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於是她白天打工,晚上到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去讀夜校。她們倆惟一共同的地方就是擁有相同的理想,辛迪也很想成為一個節目主持人。畢業以後,辛迪不像西爾維亞那樣無休止地等待,為了謀得一份符合自己願望的職業,她跑遍了洛杉礬的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她在每一個地方得到的答案都令她失望:“我們隻雇傭有工作經驗的人。”可是,這個要求是多麼的不合理,不給機會,怎麼能獲得經驗呢?辛迪和每一位接見她的人辯論。
雖然這時辛迪得到了和西爾維亞一樣的結果,但她卻沒有像西爾維亞一樣隻是不切實際地等待,她開始為自己創造機遇。一連幾個月,她都仔細瀏覽廣播電視方麵的各種雜誌,她還托人去打探各種可能的工作機會。終於有一天,她在報縫中發現了一個令她激動不已的廣告: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正在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姑娘。北達科他州在美國的北部,那裏非常寒冷,經常下雪。辛迪是很不喜歡雪的。可是,她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她急切地需要到那裏去。她想:隻要能和電視沾上邊兒,讓我幹什麼都行,別說下雪,就是刮颶風也沒有關係。
在北達科他州工作了兩年以後,辛迪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當她再次到洛杉礬電視台應聘的時候,幾乎是輕而易舉就找到了一個職位。又過了幾年,辛迪得到提升,成為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從辛迪和西爾維亞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功者和失敗者不同的生活軌跡。辛迪的心態是積極的,她不斷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為自己創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機遇,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西爾維亞的心態是消極的,她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機遇,期望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然而,時光飛逝,她卻什麼也沒做成。和辛迪相比,西爾維亞顯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生活中如此,在商場中也是如此。在商場中,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有時看似是無私的付出,實則是變相的獲得。
以從事小商品零售業起家的薩姆·沃爾頓深諳付出的道理,他給予顧客百分之百的信任,百分之百誠摯的服務,顧客也會回報他以百分之百的信任,百分之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