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找到自己的優點,確定屬於自己的位置(1)(3 / 3)

到了地方,許鍾民對當地人說:“我要見糧食局局長。”

局長居然來了,對他這個“有來頭的深圳人”說:“你有錢嗎?”

“沒有。”

“沒錢怎麼做生意?”

“我不是來做生意,是來給你們服務的,我拿點勞務費就行了。深圳缺大米,而你們的大米放在糧倉裏麵都長蟲了,運到深圳不就掙錢了嗎?”

於是,許鍾民獲得了代銷大米的機會。

一年之後,18歲的許鍾民擁有了汽車、摩托車和三四十個工人,他那幾百元錢變成了幾十萬,他的業務拓展到了湖南、湖北。

許鍾民是很聰明的人,也很坦誠,他從不忌諱提到自己曾經進行過的“投機”。不過,這次的經商經曆,其實隻給他帶來了曇花一現的輝煌。當他拿著賣大米賺到的錢,回到潮陽辦服裝廠後,由於缺乏經驗,這“第一桶金”很快就付之東流了。許鍾民又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人。

正當他痛苦的時候,有人向他推薦了一條謀生之路——拿著潮陽縣企業各式各樣產品的樣品簿,去到全國各地進行產品推銷。“我做了一套樣品簿,還帶了一點樣品,準備到東北推銷。心想,廣東周圍的市場已經都被占領了,跑遠一點或許還有機會。在廣州上了火車,車廂裏有很多汕頭、潮州人,一聊,才發現每個人做的生意都一樣,推銷的產品也一樣。”

於是,火車還沒到武漢,許鍾民就已決定放棄。

他在武漢下了火車,順便去看望一下做大米生意時認識的一位朋友。“他一眼看到了我帶去的龍飄飄、鄧麗君的錄音帶,問我是從哪裏搞來的?我說,是在我們潮陽的峽山那兒買的。他說:你的機會來了!”

原來,湖北省的襄樊市當時建了一個磁帶廠,每月盒式磁帶的產量高達60萬,銷路卻一直不暢。

他再次做上了“天大的買賣”。

1986年初,許鍾民來到了北京。他是專門來賣磁帶的,並且很快就為襄樊磁帶廠的產品找到了銷路。那幾年,他靠賣盒帶,一年居然能掙幾十萬。

1991年,他又對磁帶的原料、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整合,同中國唱片總公司合資成立了一個材料加工廠。

也就是在那一年,一天傍晚,許鍾民坐車路過北京展覽館,見那裏正在舉辦一個演唱會,就下車買了一張票。“那次是郭峰作品演唱會,我看到很多著名歌手都唱他的歌,感觸很深,覺得,他才比我大兩三歲,怎麼這麼牛?心裏暗下決心:我要成為一個唱片公司老板!”後來,直到跟郭峰合作了很多年之後,有一次許鍾民突然對他說:“郭峰,你曾經是我最大的偶像啊。”

1994年京文唱片公司成立的時候,也正是音像行業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當時盜版唱片已在開始大肆吞噬正版市場。有朋友問許鍾民:“為什麼人家都走了你還來?”而許鍾民卻回答:“別人搞盜版都能掙錢,我做正版,前途豈不是更大!”

於是,京文唱片公司開始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通過最直接、最實際的工作,同盜版現象鬥爭。後來,許鍾民果然把“京文”帶上了健康發展之路,原因是他成功地把“格萊美”等歐美唱片引入了中國市場。在唱片業同行人的眼裏,他是個很傳統的人。但其實他從骨子裏就不想墨守成規,總想做一些別人無法做到的事情。

許鍾民從不隱瞞自己的出身和學曆:“我小時候隻讀過幾年書,後來才又重新開始讀書,而即便讀了大學,也是補習性質的。我曾經帶一些朋友去過老家,去之前村裏人說:‘不能過來呀,咱們這個小村子怎麼能接待名人!’可是我還是帶他們去了,王誌文、郭峰、崔永元等人都去過。我覺得,出身高低並不重要,隻要自己是一個有出息的人就行。”

隻要善於表現自己,一個機會就能改變一生

機會不會平白無故降臨到我們頭上,要想獲得機會,就要善於表現自己。這樣機會才會注意到我們,並且會來到我們身邊。

在機會來臨時,是最需要表現自我的時候。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楊瀾(現在也是著名的財富人物)正是抓住了成功的機會,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楊瀾的名字是連同《正大綜藝》、春節聯歡晚會一同深深地烙在了中國觀眾的心中。作為當時的一名大學生,她的成功頗具典範意義,是很值得剖析的。她的轉折點來自應聘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