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聲音響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1)(3 / 3)

(四)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各地電台大張旗鼓地宣傳了一批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典型。如四川電台連續報道了四川白毛女羅昌秀備受苦難的遭遇和大邑縣地主劉文彩莊園階級教育陳列館。

在三年困難時期,地方電台的同誌們經受了考驗,大家雖然生活很苦,還是一心為工作,做出了比較好的成績。一九六三年,在天津抗洪鬥爭中,電台台長帶隊到第一線采訪,哪裏出現險情,廣播記者就背著錄音機出現在哪裏。從八月到九月的一個多月中,共播發了防汛抗洪的新聞、通訊和錄音報道262篇(個),占同期新聞節目播出稿件的53%。廣播在抗洪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不少編輯、記者被評為抗洪模範。

這一階段,地方電台普遍興起總結經驗、研究業務之風。在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二年期間,大家認真總結了宣傳“大躍進”的經驗教訓,檢討了解放以來的宣傳工作,重新認識廣播的性質、任務和作用,克服了盲目性,提高了自覺性。陝西、江西等許多電台提出了改進宣傳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了規章製度,北京電台作出了《十二年宣傳工作總結》,廣東電台提出了《改進政治廣播工作的意見》,雲南電台製訂了《改進宣傳工作意見》(十三條),吉林電台製定出《廣播電視工作條例》(十一章)等。這些意見、製度、條例,集中反映了這次總結的成果,指明了廣播宣傳改革的方向。隨後,各地方電台的宣傳工作都有了不少改進。

(一)根據廣播具有廣泛群眾性的特點,許多地方電台的節目設置注意了吸引聽眾、方便聽眾和豐富群眾生活。比如一九六一年以後廣東和廣州電台增加了《簡明新聞》、《新聞和音樂》、《廣東各地》、《廣州生活》等節目,這是從方便聽眾考慮的;增設了《文化走廊》、《體育生活》、《棋藝欣賞》、《科學與生活》等節目,這是從豐富群眾生活、增加知識性、趣味性,吸引聽眾考慮的。為了發揮廣播多功能的作用,許多電台都加強了教育性節目。

(二)一些地方電台注意探索提高節目質量的途徑,要求在每個節目、每篇稿件上下功夫,精心編采,精心製作,力求做到讓聽眾聽得懂,喜歡聽,聽了以後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一九六一年北京電台舉辦的《發揚革命傳統節目》,請黃火青講《學習方誌敏》、何長工講《井岡山會師》、孫達德講《智擒座山雕》,重播中央電台請革命烈士宋綺雲的女兒宋振蘇所作的廣播講話《讀〈紅岩〉、憶親人》等,這些節目都給聽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九六三年,北京電台的《在北京》節目廣播的通訊《啞吧媳婦回娘家》,記述了一個農村啞吧婦女錯上火車來到北京,民警費了很多周折幫助她找到了家,故事生動感人。在改編過程中,編輯丁圖注意在語言和結構方麵發揮廣播的優勢,播出效果很好,在一九六三年全國優秀廣播節目欣賞會上受到一致好評。在這次欣賞會上,全國共評選出35個優秀節目。

這個階段,國民經濟經過調整得到比較順利的恢複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黨風民風良好,地方廣播也出現了初步繁榮的局麵。但在這一階段的後期,在宣傳階級鬥爭的理論方麵,在宣傳“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方麵,在宣傳社會主義教育的典型方麵,思想越來越“左”,調子越來越“高”,出現了重犯過去“左”的錯誤的趨勢。

五、風雨路坎坷(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地方電台宣傳工作欣欣向榮的局麵被破壞,正在進行的廣播宣傳改革受到挫折。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一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廣播電台問題的通知》,決定對全國地方電台實行軍事管製,一律停止自辦節目,全天轉播中央電台的節目。地方電台的宣傳工作陷於癱瘓狀態。隨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革命委員會的建立,地方電台陸續恢複了少量自辦節目,但也都得照當時受“四人幫”控製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的口徑說話,全國地方電台的廣播差不多變成一個腔調。

這一階段,各地方電台都反複地宣傳了“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宣傳了黨的“九大”和“十大”的路線,宣傳了“兩個階級、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鬥爭”等,為向所謂“黨內走資派”奪權製造了輿論。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宣傳了鞏固和發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把矛頭指向了各地一些重新出來工作的老幹部。同時,各地方電台還宣傳了“抓革命、促生產”,鼓吹“大學大批促大幹”。

在廣播宣傳中,也有一些地方電台的同誌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了某些曲折、隱蔽的鬥爭。例如,一九七四年六月,江青到小靳莊故作姿態,搞了贈送發卡之類的所謂“關心群眾”的小動作,有人為此寫詩歌頌她,有幾首登在當地報紙的顯著地位。天津電台編輯報紙摘要的同誌看了很反感,以“廣播口徑應嚴於報紙”為理由,拒絕予以廣播。再如,一些地方電台的文藝節目被禁錮,有的唱片被砸爛,錄音被抹掉,資料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非正常的情況下,新疆、上海、湖北、河北等電台卻千方百計地保存了大量文藝節目的錄音磁帶和唱片,為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時期,地方電台的專題節目隻有兩種,一種是有關“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一種是有關“革命大批判”的。文藝節目隻有樣板戲、語錄歌和少數革命歌曲。在新聞報道中,假話、空話、套話連篇,嚴重損害了廣播在群眾中的聲譽。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無產階級新聞理論被歪曲,真實性原則被拋棄,適合聽眾多種需要的廣播節目被砍光,“以宣傳為中心,為編播服務”的口號被批判,“開門辦廣播”的好傳統被踐踏,一大批老廣播工作者被下放……總之,宣傳思想搞亂了,廣播節目難辦了,規章製度廢棄了,編播隊伍打散了。

六、走上振興之路(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幫”以後,地方電台宣傳被禁錮的狀態開始鬆動了。經過調整,“文化大革命”前一些有影響的節目大都恢複,新聞的時效性有所加強,文藝節目日益豐富。但是,由於“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的錯誤方針的影響,地方電台的宣傳仍有“左”的失誤,如階級鬥爭仍然是宣傳的主線,新的個人崇拜又在廣播中抬頭,在經濟報道上有新的冒進傾向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結束了黨的工作的徘徊局麵,把地方電台的宣傳改革帶進了明媚的春天。

這一階段,地方電台不斷消除“左”的影響,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正確宣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十二大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貢獻。地方電台通過各種廣播節目和典型報道,宣傳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整黨整風和新的社會風尚等,對於各項實際工作起了促進的作用。

各地方電台按照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和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重新提出的“自己走路”方針和“立誌改革、發揮優勢”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不斷改革宣傳,進一步加強了理論宣傳、經濟宣傳、知識宣傳,改進了地方新聞,把文藝節目辦得更加豐富多彩,使整個宣傳麵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理論宣傳由“活學活用”轉到堅持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上來。由於林彪、“四人幫”的歪曲和篡改,造成理論上的嚴重混亂,過去宣傳的許多觀點都需要重新認識,撥亂反正。為此,許多地方電台都恢複或增辦了學習理論的節目,加強了基本理論的宣傳教育。浙江電台的《理論節目》開辦了《學習哲學講座》、《學習政治經濟學講座》,係統地講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批判了林彪、“四人幫”的謬論,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安徽電台的《理論和實踐》節目,通過舉辦《學習〈實踐論〉》和《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兩次講座(共17講),係統地闡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道理,對幫助人們衝破“兩個凡是”的禁區做出了貢獻。

(二)宣傳報道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重點宣傳“四化”建設,增加了經濟宣傳的比重,改變了節目內容的構成。以遼寧電台的《聯播》節目中經濟宣傳比例變化情況為例,一九七九年上半年播出的有關經濟報道的稿件占56%,下半年增加到73%,全年平均達到61%。為了提高經濟報道的質量,遼寧省廣播事業局於一九八○年七月召開了全省地、市電台經濟新聞座談會,交流了改革經濟報道的經驗,評出了25篇好的經濟新聞稿。

加強經濟宣傳的首要任務是堅定不移地宣傳黨的經濟政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地電台都重點宣傳了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行動比較早的是四川電台和安徽電台。一九七八年秋,四川省委在廣漢縣金魚公社進行“包產到組”的試點,取得經驗以後發出文件在全省推廣,四川電台及時報道了金魚公社“包產到組”的經驗和效果。安徽省的鳳陽、肥西、宣城等縣在全省率先進行“包產到組”的試驗,幾個月內推廣到全省。安徽電台在《對農村廣播》節目中熱情地宣傳了這一新生事物。四川電台和安徽電台首先正確地分析了農村形勢,在省委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宣傳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宣傳了省委推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具體方針、政策,對穩定農村群眾情緒,堅定基層幹部改革的信心,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社會教育從強調“突出政治”轉向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地方電台以社會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廣播節目總是強調“突出政治”,追求“立竿見影”的宣傳效果,路子越走越窄,脫離了群眾。一九七九年以後,各地電台調整了辦節目的方針,把這類節目的宣傳重點放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同時注重潛移默化,改變了過去急於求成的作法。例如地方電台的《對農村廣播》節目,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都改為《農業學大寨》節目,一九七九年以後恢複了原來的名稱,也恢複了過去的好傳統,改變了隻宣傳“大寨一本經”的單調內容,圍繞建設兩個文明的主題開設了許多小欄目。有的地方電台還多次在農村青年中開展“愛祖國、愛農村、愛家鄉”等征文活動。通過這些改進,大力宣傳了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的愛國主義思想,宣傳了正確處理戀愛、婚姻、家庭問題的新的道德風尚,宣傳了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的共產主義風格,宣傳了一靠政策、二靠科學、勞動致富的典型等。宣傳重點的轉變,為對農村廣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這一階段,地方電台宣傳工作在堅持“自己走路”、“揚獨家之優勢、彙天下之精華”的方針指引下,根據地方特點和廣播特點,從各個方麵改革了廣播宣傳。經過幾年努力,新聞節目的改革已初見成效;教育性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某些創新,有的已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文藝廣播的改革正朝著發揚地方特色和堅持“百花齊放”的方向發展。

長期以來,地方電台的新聞廣播沒有擺脫對報紙的依賴和辦報方法的影響,廣播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電台成了“讀報台”,“抄報台”,造成廣播新聞的少、慢、長、空等弊病。一九八○年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以後,各地電台對此進行了多次改革。甘肅電台的三次新聞改革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次是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七九年,主要是將省電台的新聞從以報紙稿件為主改為自編自采為主;第二次是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年,主要是將新聞中的千字長文改為四、五百字的短稿,最短幾十字;第三次是一九八三年以後,主要是更多地編發當日新聞,加強新聞的時效性。

不少地方電台在改變依靠報紙的狀況,增加自編、自采、自寫“本台評論”、“本台消息”方麵作了很大努力。遼寧電台經過改革,改掉了“《遼寧日報》廣播電台”的綽號,走出了自己的新路。除《新聞報摘》節目中摘編部分當地報紙稿件以外,其他新聞節目中大量的是自編自采的廣播稿。遼寧電台《本省聯播》節目一九七七年七月采用的報紙稿占播出稿總數54.4%,一九七八年七月下降為22.3%。自采自編稿的數量上去以後,電台又注意稿件質量的提高。四川電台在新聞改革中,加強了“本台評論”的撰寫工作。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四的兩年中,在《全省聯播》節目裏共播出“本台評論”217篇,平均三天1篇。

這一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也在“自己走路”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例如,新疆電台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過去大都是翻譯漢語節目的稿件。經過幾年改革,這些節目都提高了稿件自給率。一九八三年,自編自采稿件在維吾爾語新聞節目中占21%,在蒙古語節目中占25%,在哈薩克語節目中達到45.5%。內蒙古電台的蒙古語新聞節目過去隻有文字廣播,沒有帶音響的節目。一九七九年開始播出蒙古語錄音報道,一九八○年全年廣播錄音報道20個,一九八二年增加到7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