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 / 3)

屈完道:“雖然一車青茅不值錢,可是對周天子的態度,齊侯以此來犯,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這時,探子來報:“齊侯率八國大軍,在陘山屯紮。”

楚成王冷笑道:“哼,寡人看,齊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當了霸主,自以為得意,打著尊王的旗號,肆意胡作非為,蔡國不就是例子嗎?什麼也別說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寡人要與齊侯決一死戰!”

子文道:“齊相管仲,精通軍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既然齊侯傾八國之兵來侵犯,為什麼在陘山屯紮,而不發動進攻呢?這裏邊定有陰謀。”

楚成王一聽也有道理,他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是啊,齊侯不是號稱十萬雄兵嗎?為什麼不進攻呢?”

子文想了想說:“君上,依臣之見,我們充分做好戰鬥準備,還應該再派使者前往齊營,摸清虛實,察其意圖。從這個陣勢上看,似乎齊侯不象是非要打仗不可。問明情況後,或戰或和,再作決定。”

楚成王點點頭,表示同意:“派誰去合適呢?”

子文道:“還是派屈完大夫。屈大夫學識淵博,精明過人,又十分智慧,已經與管仲打過交道了,定能不辱王命。”

楚成王道:“既然如此,就請屈完大夫再辛苦一趟。”

屈完道:“臣有一個建議,望君上采納。”

楚成王道:“屈大夫有話請講。”

屈完道:“楚國不向周室進包茅之貢,是楚國的錯誤,臣已替君上承認了。君上如果承認這一點,那就沒有必要打仗,答應齊侯的條件就行了。如果是這樣,那臣就再去齊營,臣當努力化解楚、齊兩國的矛盾。如果是去下戰書,臣不能勝任,可另派別人。”

楚成王道:“寡人派屈大夫為特使,有權處理任何重大事情。戰也好,和也好,由屈大夫根據情況自裁。”

屈完道:“君上如此信任屈完,屈完決不辱王命!”

屈完再至齊軍,見到王子成父道:“吾乃寡君特派使者,求見齊侯,有要事相告!”

王子成父暗道:“仲父真神人也!”他讓屈完稍候,急忙奔進齊桓公大帳,說道:“君上,仲父果然神機妙算,楚王又派使者來了。”

管仲笑道:“楚使複來,必是求和無疑,請君上以禮相待。”

宋桓公驚疑地看著管仲,佩服得五體投地:“寡人今日親見,管相國真乃神仙下凡,連楚蠻也乖乖地聽調遣!”

齊桓公笑道:“仲父神謀,百不失一。”轉頭對王子成父道:“請楚使進帳!”

屈完進帳,向桓公叩拜道:“參見齊侯。”

桓公回禮:“屈大夫平身。不知屈大夫來此有何見教?”

屈完道:“寡君因沒有按時向周王室進包茅之貢,引發齊侯率八國大軍來征討,對此,寡君已知罪了。請齊侯給寡君一個知過改過的機會,退兵三十裏,寡君定唯齊侯之命是從!”

桓公道:“寡人此次率軍征討,就是因為楚國不尊王室,隻要楚國知罪改過,寡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好吧,寡人退兵三十裏,在召陵屯紮,以待消息。”

屈完返回郢都,向楚成王稟報道:“齊侯已答應臣的要求,退師三十裏。臣已代君上答應立即向周天子進貢包茅,君上不可失信。”

楚成王冷笑道:“齊侯那麼容易就退兵了?一定是害怕了吧!哼,這一車包茅事小,可丟寡人的麵子事大。”

屈完氣憤地說:“君上授權臣去齊營講和,現在卻又出爾反爾,如此反複無常,定當引人恥笑!”

子文也道:“齊侯等八國之君,尚不失信於一名楚國的大夫,難道能讓屈完大夫食言於君上嗎?君上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楚成王苦笑著點了點頭,說:“好吧,屈完大夫,可帶八車金帛,前往召陵犒勞八國兵馬,再準備一車青茅,讓齊侯等人驗收之後,直接向周室進貢就是了。”

屈完帶著八車金帛,一車青茅,飛速趕到召陵,來見齊桓公。

齊桓公向各國諸侯下令道:“將各國兵馬,分為七隊,分列七方,齊國兵馬屯於南方,與楚軍正麵相對,等齊軍中戰鼓一響,其他七路兵馬一齊鳴鼓,器械盔甲務必要十分整齊,讓楚人開開眼界!”

一切準備就序,齊桓公才與屈完見麵。

屈完呈上犒軍之物的禮單,道:“寡君委派微臣帶八車金帛,以犒勞八路兵馬。”

桓公不屑一顧地看一眼禮單,對管仲道:“仲父,速令人將楚國的禮物分送各路諸侯。”

屈完又指著青茅道:“這是青茅一車,請齊侯檢驗。”

桓公看看青茅,微微一笑,道:“好了,青茅由屈大夫收管,向周天子進貢就是了。”

屈完道:“齊侯驗過之後,今日即發往雒邑。”

桓公不可一世地對屈完道:“屈大夫見過我中原之兵的陣勢嗎?”

屈完道:“臣生於楚荊,長於楚荊,從未去過中原,也未見過中原雄兵。”

桓公笑道:“請大夫同寡人同乘一車,開開眼界吧。”

屈完登上桓公的戰車,隻見八國之兵,各占一方,明盔亮甲,十分威整,一字兒排開,數十裏不絕。

桓公舉起鼓棰,在戰鼓上擊了一下,頓時,齊軍鼓聲大作,七路軍馬立即鳴鼓相和,鼓聲震耳欲聾,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

桓公喜形於色,對屈完道:“寡人有這樣的兵馬,要是戰鬥,那定穩操勝券;要是攻城,那定攻無不克!”

屈完卻不以為然,道:“君上之所以能為五霸之首,是因為君上能為周天子的利益辛勞奔波,能解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伐山戎,封衛城邢,興滅國,繼絕世,以德威服諸侯。因此,才得到各路諸侯的敬服。如果君上依仗兵馬強盛,那情況就不同了。楚國雖偏遠弱小,還有方城為城,漢水為屏障。方城固若金湯,漢水深不可測,別說十萬大軍,就是百萬,恐怕也難說百戰百勝!”

桓公聽了,頓感慚愧,對屈完說:“大夫真是楚國的賢臣,見識過人,寡人願與楚國修先君之好,大夫以為如何?”

屈完道:“君上與楚國修先君之好,是楚國的福氣,君上看得起楚國,寡君怎敢不為之鼓舞?請與君上訂盟好嗎?”

桓公十分高興地說:“好,明日就在召陵定盟!”

當晚,桓公留屈完在齊營中歇息,由管仲設大宴款待。

管仲舉起一爵酒,笑道:“屈大夫學識可通天地,管仲佩服,來,為齊楚結盟,也為結識大夫,幹杯!”二人同飲。

屈完也舉起一爵酒,笑道:“管相國大名如雷貫耳,今日才得一見尊容,屈完三生有幸。管相國憑一車青茅不戰而勝楚國,在下五體投地佩服!在下敬相國一杯!”

二人談得十分投機,一直談到深夜方息。

第二天,齊桓公在召陵立壇,與楚國訂盟。

桓公手持牛耳,為主盟,管仲為司盟。

屈完代表楚成王宣讀了“自今以後,楚與中原各國世通盟好”的盟書。

司盟管仲宣布歃血。

桓公與屈完歃血,然後七國諸侯依次與屈完歃血。

盟成。

齊桓公神采飛揚地說道:“今日各路諸侯與楚國結盟,楚國從此每年按時向周王室進貢,任務已圓滿完成,各路諸侯辛苦了!寡人與各路諸侯就此告別,請各自率兵馬凱旋!”

宋桓公禦說臨行前找到管仲,問道:“管相國,寡人有一事求教,楚國的罪過,在於目無周天子僭號為大,自立為王,為什麼討伐他卻以區區包茅為理由?”

管仲笑道:“楚僭號為王已經三世了,中原各國將其視同夷狄,如果以此為由進行討伐,楚必然拚死抵抗,寧肯國破人亡也不會俯首帖耳聽從調遣。這樣,勢必要進行惡戰。即使我們勝了,也不能長久在此駐紮,待大軍一撤,楚人肯定報複,這樣以來,南北從此戰禍就永遠不能停止了。我們以包茅之貢為由征討,楚人容易接受,區區一車包茅,楚人也不願國破家亡,兵禍不斷。不就是進貢一車青茅嗎?可事雖小,罪過卻大,楚人服罪就是我們的勝利,再與楚國訂盟,這樣,南方就可以安寧一段時間了。”

宋桓公佩服得連聲稱妙,順口吟道:

“楚王南海目無周,

仲父包茅善運籌。

不用刀兵訂盟約,

從此中原無南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