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注意力”時代的贏家新媒體讓“科普日”魅力充分顯現(2 / 2)

3 從“預熱”到“高熱”開啟科普饕餮盛宴

顯然,活動預熱效果令人滿意,上海科技工作者們並不滿足於現狀,“腳印在哪裏”活動仍在繼續。

9月1日起,上海動物園、上海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城市規劃館燈全市50個科普教育基地的地板上出現了一對對花花綠綠的大腳印,這個蘊含深意的標識蘊含著引領公眾走進科學,探索求知的深層理念,而跟隨這些腳印,公眾們正在絡繹不絕地走近上海科普日。市民看到大腳印的LOGO,隻需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與之合影,在新浪微博上@一位好友@上海科普日,參與此話題活動並曬出合影照片,便有機會獲取科普日當天主會場免費門票。一時間一張張歡樂的照片在微博上出現:有對科學感興趣的中學生,有笑容滿麵的一家三口合影,還有擺酷的萌男孩……

同時進行的還有2013上海全國“科普日”活動網站的造勢,在網站的醒目位置增添了微信的二維碼,登陸上海市“全國科普日”活動網站,市民掃描二維碼,就可立刻獲取微信推送的科普日活動介紹信息,此外,他們還可以隨時隨地得到上海科普日的各種新聞和照片,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直觀體驗。更為貼心的是,今年的科普日網站上出現了公交查詢服務,市民們輸入自家地址就可以得到前往主會場和各區分會場的詳細交通換乘方案。同時,科普日網上還開通了取票服務,隻要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就可以拿到特殊的短信,可以在主會場門口直接領取門票。

到了9月14日上海科普日開幕,上海科普日微博的粉絲數急劇攀升突破5萬人次,其中不乏來自港澳台和海外的關注人群,達到了期盼已久的高熱狀態。為了讓市民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主辦方還在會場外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粉絲們上傳的與大腳印合影的照片,而且推出了印有上海科普網微信二維碼的展板,隻要掃描二維碼,並回答平台推送的科普問題,就有機會贏取獎品。市民的熱情被進一步點燃,一場完美的科普饕餮盛宴就此開啟。

4餘音仍在繚繞留下諸多思考未來有待完善

在顧村公園的上海科普日主會場,市民著實享受了一次豐盛的科普“大餐”,“環保時代奪寶奇兵——大型實景闖關遊戲”中,在參與活動中市民了解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種類,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在“互動生態家”中,市民們親眼見到了PM2.5空氣質量檢測儀、雙通道恒流空氣采樣儀、FD3007K家用型輻射測量儀等,近距離接觸到了這些環境監測儀器;在台灣元智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的展台上,市民們體驗了古人造紙的整個過程……還有我國自主研發的3D打印機、被太陽能麵板覆蓋的背包等眾多高科技產品,讓市民們流連忘返。而分會場的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同樣受到了市民們熱烈的追捧。

2013年上海科普日雖然落下了帷幕,但是餘音仍在繚繞,2013上海全國“科普日”活動網站主頁的每天還有大量的瀏覽量,上海科普網微博的粉絲數還在攀升。

值得思考的是,此次上海科普日活動是以重大活動為切入點,“注意力”價值挖掘的效果不錯,但是仍然未能達到科普工作的實質內涵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在被動接受的同時,能否主動參與是科普工作成敗的重要衡量標準,而主動參與的激發點在何方?

不可否認,以興趣為切入點是科普工作不斷攀升的發展動力。這需要後續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可能會包括:眾多科學社群的互動,這些社群能否與現有的各類學科性質學會相銜接,達到更好的學習和溝通效果;重大科技新聞後的科普講解,雖然很多媒體也會第一時間進行事件報道,但是科普工作應該比媒體做得更深更透,不僅是事發當時的信息發布,而且要包括原因分析,以及事發後續的跟蹤;能否按照年齡和職業進行分類,引導並提供其所需的科普信息等。此外,科研科普化的進程中,沒有保密要求的重大科技專項,能否通過視頻、圖片和文字的方法定期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發布信息,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性已經被廣大公眾所認同,科技領域的發展對於公眾始終是一個個謎團,解謎之路中帶來的關注度和興趣度提升和放大效應不能小覷。而更多的科普營銷模式還有待科普工作者們繼續探索。

未來的開拓道路還任重而道遠,科普關注度從“間歇性高熱”變為“持續性高熱”才是上海科普工作者們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