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拋棄,不放棄,夢想就有開花的時候(2)(1 / 2)

有一個孩子出生在匈牙利一個普通小鎮,年幼時衣食無憂,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改嫁,他和繼父關係不好,這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7歲,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當個軍人,不料屢屢碰壁,幾經輾轉終於當上了騎兵;但戰事很快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他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夫,然而沒有一樣是他感興趣的。日後,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兩小時,換取可以任意借閱圖書的便利。他就是後來美國新聞界的旗手、驕兵普利策,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至今仍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感悟:

很多人之所以不如別人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的沒有別人多,吃的苦也沒有別人多。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比常人能吃苦耐勞。

吃得了苦中苦,才會成為人上之人

宋濂年幼的時候,家境十分貧苦,但他苦學不輟。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自己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尋到書看,所以隻能去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借來看,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拚命地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正是這樣他才學到了豐富的學識。

有一次,天氣特別寒冷,冰天雪地,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很窮,沒有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得都無法屈伸了,但他仍然苦學不敢有所鬆懈,堅持要把借來的書抄好送回去。抄完了書,天色已晚,無奈他隻能冒著嚴寒,一路跑著去還書給人家,一點也不敢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看到他這麼有誠信,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看,他因此能夠博覽群書,增長見識。這為他以後的成才奠定了基礎。

麵對貧困、饑餓和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他所追求的是:努力向學,以成大業。

後來,他覺得這樣學習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到學校裏拜師學習。他一個人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從家裏出來,走在深山狹穀之中,寒冬的大風吹得他東倒西歪,數尺深的大雪把他腳上的皮膚都凍裂了,鮮血直流,他也沒有知覺。等到了學館,他幾乎要凍死了,四肢僵硬得不能動彈,學館中的仆人拿著熱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熱,用被子蓋好。很長時間以後,他才有了知覺,暖和過來。

為了求學,宋濂住在旅館之中,一天隻吃兩頓飯,什麼新鮮的菜、美味的魚肉都沒有,他的生活十分艱辛。和他一起學習的同學們一個個華服奇麗,戴著有紅色帽纓和鑲有珠寶的帽子,腰裏佩著玉環,左邊拴著寶刀,右側戴著香袋,光彩奪目。但是宋濂不以為那是什麼快樂,絲毫也沒有羨慕他們,而是穿著自己樸素無華的衣服,不以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樣刻苦學習,因為學問中有許多足以讓他快樂的東西,那就是知識。他根本沒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這種表麵上的苦當回事。

正是因為宋濂能忍受窮苦,自得其樂,才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雖然他的那些同學們一個個生活得很愜意,但沒有幾人曾名留青史。

感悟:

凡成大事的人,均比常人多付出數倍的努力。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生活條件的艱苦或限製而停止了自己夢想的步伐。在困境麵前,隻有不畏艱辛,吃得了苦中之苦,才會成為人上之人。

除了勤奮與謙虛,沒有別的成功秘訣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卻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又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的問題,心裏欽佩不已。

在1684年的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去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複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1687年7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曾經有人問他:“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感悟:

謙虛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廣闊的胸懷,是一種虛懷若穀的情操,是一種對知識、真理追求的真誠態度。一個真正追求真知而成功的人一定是謙虛的,因為他們做的事情越多,就看得越清楚,就認為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想要成功,除了謙虛,還要勤奮。唯有勤奮與謙虛才是成功的秘訣。